“孩子有问题的概率是36.9%”,要不要留下这个宝宝?

2021年10月27日,是我剖宫产后的第七天,也是我原本的“预产期”。从孕妇到宝妈,总觉得角色转变太快,我还没有适应“妈妈”这个角色。

但是回想怀孕到生产这一路来的艰辛,我还是决定写一写这段经历,给遇到同样问题的宝妈宝爸们一点经验。

这是我第一次怀孕,并且是试管婴儿,这个孩子对我们夫妻俩来说非常珍贵。综合考虑我的个人情况,医生不建议无创筛查(创伤小但可能存在误差),而是建议选择准确率更高的有创产前诊断方法 。由于我当时孕18周,医生建议羊水穿刺。

羊水穿刺后的2周我都是在忐忑不安中度过的。怀孕20周的某个下午,我接到了医院的电话,医生告诉我宝宝染色体有异常,具体情况需要到医院详谈。

我一下子就慌了,原本就是悲观主义者的我,心里满是各种不好的猜想。我直接瘫在沙发上喘不过气,眼泪止不住流下来,觉得肯定是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宝宝,当即就跟在一旁的老妈哭着大喊:“宝宝保不住了!”

半个多小时后我才渐渐平静下来,颤抖着手、哭着给宝爸打电话。不得不说,遇到这样的突发事件,还是宝爸比较沉得住气。他一边在电话里安慰我,让我别慌;一边说明天到医院问问具体什么情况,先别自己吓自己。

那天后来的事情已经变得模糊不清,只记得那个夜晚如此漫长,我双手抚摸着孕肚盯着天花板度过了一整晚。

第二天到了医院,医生拿出报告,所幸情况还不是那么糟,并非我一直担心的“唐宝”,而是1号染色体长臂微缺失,缺失值大约1.98MB。

活了三十多年,一系列听过没听过的遗传学名词从医生嘴里说出,直接把我和宝爸砸懵了。这些词语像好多把刀子深深扎进我心头,医生那句“孩子有问题的概率是36.9%”更是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更可怕的是医生描述的染色体异常的潜在临床表现:小头畸形、智力低下、自闭症谱系……每一句话都好像将我脖子上的绳索勒紧一公分,让人疼痛、窒息。

整个谈话下来,我已经泣不成声,然而医生只能向我们讲解客观情况和潜在风险,至于宝宝去留需要由我和宝爸决定。医生说,建议先查父母的染色体,但即使宝宝的染色体异常是遗传自我和宝爸任何一个人,也并非说宝宝就绝对健康,发病概率还是有,风险依然是36.9%。

我和宝爸被这个突发情况打得措手不及,对未来的憧憬也顿时笼上一片阴霾。模棱两可、进退两难、无可奈何是那时候的真实写照,我们只能按照医生说的先检查我和宝爸的染色体,再与孩子的作对比,而后就是等待,磨人的等待。

“在人体全部22对常染色体中,1号染色体包含基因数量最多,块头最大。其基因数目多达3141个,是平均水平的两倍,共有超过2.23亿个碱基对,破译难度也最大。”这是网上关于1号染色体的一段解释,这几句描述注定是我今生难以磨灭的记忆。

等待染色体检查结果的那段时间,我甚至上厕所都在疯狂查询1号染色体、微缺失等相关信息,但人类DNA和染色体就像史前时代的迷雾一样,层层叠叠始终看不清前路和归途。尽管现代科学日渐昌明,检索的内容却依旧给不了我想要的答案。

我的双眼几乎每天都泡在泪水里,想到肚子里还活蹦乱跳的宝宝前途未卜,我眼泪就克制不住地流下来。上班哭、开车哭、吃饭哭,看到别的小朋友跟妈妈一起玩也哭,晚上感受着胎动哭得更厉害,那段日子,真是苦得不想再回忆。我甚至深夜里跟宝爸商量,只要是遗传,不管如何都要赌一把留下宝宝,即使最后结果不好也不后悔,拼死也要留下我们的宝宝。

转机发生在孕22周的某一天,同样是医院打来电话,这次倒是直截了当,说我家宝宝的1号染色体缺失遗传自妈妈。也就是说,我本人的染色体也存在微缺失,点位与宝宝基本一致。我的智力、精神、发育等情况正常,就代表了宝宝也大概率是正常的。

当即又是一场水漫金山,跟宝爸通话时我直接嚎啕大哭,具体说的什么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我反反复复喊着:“宝宝终于可以留下来了!”

其实说不介意是不可能的,决定留下宝宝之后,整个孕中晚期我都是在担忧中度过的。宝宝到底会不会有问题?夜深人静时这个疑问会反复出现在脑海中。之后的每一次产检我都很紧张,也异常仔细,生怕再出现意外。但就是这么神奇,羊水穿刺仿佛是宝宝出生前最后一次历劫,后面所有的检查结果都是正常的,医生也说宝宝很健康,没有问题。

孕39周,宝宝顺利从我肚子里出来,手术室里那一声响亮的啼哭将我的委屈一扫而空,躺在手术床上的我那一刻无比感激上天。

为了成为妈妈,我一路走来真的很不容易,经历了很多,但想得更多。很想跟宝妈宝爸们说,定期产检是宝宝和妈妈平安的最基础保障,如果查出染色体微缺失这种宝宝遗传学异常的情况,一定要听医生的建议,结合检查进行综合判断,至于其他的不留遗憾就好。

每个家庭都希望生的孩子聪明又健康,而胎儿是否有先天性的疾病,需要借助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技术。产前筛查是在低危人群中寻找出高危孕妇,产前诊断则是针对高危孕妇进一步明确诊断。对胚胎或者胎儿的发育情况以及是否患有疾病进行的检测或检查,包括遗传咨询、产前咨询、超声影像以及介入性产前诊断技术等。

随着遗传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新的遗传学检测方法应用到临床中。对于遗传学知识,一般大众相对了解较少,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准确理解晦涩、生僻的遗传学名词,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很多胎儿期的异常表现,由于时间窗短,胎儿于母体内发育,许多结构异常和功能异常未表现,对于结果的判断造成了困难。

文中提到的“1号染色体长臂微缺失,缺失大约1.98MB”就是在遗传学中的一类变异,是一种染色体的微缺失。这类变异的长度偏短,通过传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是检测不到的,需要用染色体芯片等分子手段才能检查出来。这类染色体变异,有的能导致孩子生病,为致病性变异,也有一些变异并不导致疾病,因此对于检测到的染色体变异首先要看是否有致病性。

发现孩子存在染色体的微缺失、微重复,接下来检查父母双方的染色体芯片是必要的。判断这个异常片段是遗传自父母,还是孩子自身新发的变异,这对致病性的判断很重要。所以,作者夫妻两人又做了染色体芯片。幸运的是,宝宝1号染色体1.98MB的缺失遗传自妈妈,而妈妈的“智力、精神、发育等情况正常”,这个结果可一定程度上帮助判断致病性,所以作者夫妻俩最终选择留下这个孩子,孩子出生后也没有发现异常表现。

文中提到“孩子有问题的概率是36.9%”,这个数据指的是外显率(指特定致病基因型的个体中表现出相关疾病症状的比例),也就是说有些致病性变异不一定会发病,同一种变异在不同的人身上,有的人会生病,有些人却不会。虽然妈妈和宝宝存在同样的1号染色体1.98MB的缺失,因为存在外显不全的可能,在接下来的日子中还是要再观察孩子的发育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