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启示录|给孩子贴标签容易,撕标签难

听老师说,豌豆这孩子取餐困难,总是要纠结一会儿才能做决定。针对这个问题,我也和孩子聊了聊,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呢?孩子一本正经地回答我,妈妈,我害羞呀!害羞的小孩子就是这样的呀!

可能,老师对孩子的评价是,这孩子好腼腆呀,害羞呀!这些标签说多了,反而得到了孩子的认可,主动把标签套到自己身上。今天这篇就写一下关于如何避免给孩子贴标签以及撕掉负面标签的具体方法。

1、贴标签是人的本性

《非暴力沟通》书中有句话这样写,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贴标签也是一样的,我们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内心感受的,描述他人的标签往往是毫无根据和成见的结果。

我见过,小孩子不敢从滑梯上下来,身边大人就会说,这孩子胆子小。

我见过,小孩子心情不佳不愿意和别人打招呼,身边大人就会说,这孩子没礼貌。

我见过,小孩子只喜欢捣鼓自己的小玩意儿,不和小朋友一起疯玩,身边大人就会说,这孩子不合群。

我也见过,小孩子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身边大人齐声说,这孩子真小气,真自私。

同时,我们经常给我们几乎不认识或从未见过的人贴标签,无论好的坏的。

在职场中在家庭中在育儿上,很多场景都有各种标签,就连社交网络上也贴着我们的标签,这些标签反应并影响着其他人如何看待我们的身份以及我们如何看待自己。

我们之所以这么喜欢贴标签,是因为大脑工作方式的产物。大脑是由数十亿个神经元组成的,神经元之间相互的联系就是我们常说的经验之谈,当有经验时,大脑中选定的神经元网络就会变得活跃,使我们能够在脑海中感知看到的、听到的、思考到的,大脑会对这些经历进行分类,用高效快捷的方式进行工作。

前一段时间,看《幸福到万家》的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认为剧情里的谁是个窝囊废,或谁是个大坏蛋。在接孩子的队伍里,也会有人窃窃私语,谁家的孩子运动能力好,谁家的孩子最调皮。前两天豌豆情绪不好在家里待了两天,我妹妹说这么小就逃学,不是学习的料。

贴标签成了生活的日常,可是在育儿路上,贴标签却成了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孩子出现了问题,就用标签化解释,省去了教育的成本,让孩子彻底躺平,我就是这样了,胆小自私改不了,内心害羞怕社交,无所谓了,就这样吧!试问,我们的孩子真的改不了了吗?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听到很多外界的评价和意见。孩子的某一些行为被标签化之后,孩子就会有适当的理由作为不改变的托辞。

比如,我不喜欢打招呼,是因为我内向。

比如,我不喜欢挑战新项目,是因为我胆小。

比如,我不喜欢和其他小朋友玩,是因为我害羞。

这种原因论,成为孩子路上的绊脚石。标签引导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动,一旦一标签的意义在脑海里牢固建立了,他的意义和随之而来的一切标签都引导着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我们必须要做符合标签化的事情,陷入在标签的框框里,无法自拔。

一个孩子被贴上标签,标签被加载,孩子也就会按照标签被对待,同时也会成为标签所属的人。如果孩子贴上了差生的标签,老师可能就不会去关注孩子的努力,孩子也会放弃努力。如果孩子贴上了内向不合群的标签,在参加集体活动时,老师就不会想到孩子的名字,孩子也会放弃社交。

标签的存在,不仅让孩子失去了改变的动力,同时也让其他人标签化差别对待。不听话的孩子,会变得更加不听话,胆小的孩子,会变得更加胆小,这就是标签的魔力。

虽然说贴标签是人性,但我们可以改变方式:给孩子的行为贴标签,而不是给孩子贴标签。

想要停止给孩子贴标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我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问自己为什么?孩子不敢挑战某个项目,是因为胆小,还是因为没有接触过这些东西,需要熟悉一下。如果是后者,我们先要接纳孩子对陌生事物的排斥,再去鼓励孩子去慢慢尝试。

其次,我们在评论孩子的行为时,我们也要注意自己的措辞,是孩子本身有这样的特性,还是因为我们的偏见造就了这样的标签。比如不收拾玩具这件事,是孩子懒得收拾,还是我们太勤快了?是孩子不愿意收拾玩具,还是我们处理方式太暴力了?总之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这句话作为做人做事的座右铭。

最后,我们要学会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不能听到孩子发脾气哭闹就暴跳如雷,生怕孩子一声吼天就破出两个大窟窿,这种杞人忧天的心境很多父母都有。想要改变的行为,就要改变父母的做事风格。接纳不了孩子的负面情绪,也许是接纳不了自己的无能为力。

但是当我们给孩子贴上某些标签,例如笨,愚蠢,懒惰,自私,固执等,它所传达的信息就是这些永久的特性,孩子无法改变现状。

我们要想办法区分“你是个坏孩子”和“你做了一件不好的事”。这二者有很大的区别,如果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孩子在往后的日子里可能会做一些符合标签的糟心事。如果只是做一件坏事的话,孩子下次还有改进的可能。

即使孩子扔了玩具,打破花瓶,或是和小朋友打架,这并不会让他成为一个坏孩子,只是他们的行为需要我们正确引导。我们可以聆听孩子的感受,让孩子说出他的想法,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

打破一个杯子可以再买,如果打破孩子的勇气需要一辈子修复。尽其所能给予孩子足够多的鼓励,这样孩子才能越走越好。

贴标签这件事,我们能做到给孩子不贴标签,可是其他人也会给孩子贴标签的。所以,我们要教会孩子学会撕标签的能力,撕掉不属于自己的标签,才能勇敢地迈向下一步。

还是拿豌豆害羞这件事来举例子吧!他回家说,他之所以纠结取餐盘,是因为害羞。当我们听到孩子说自己害羞的时候,我就会下意识地反驳道,孩子,你不害羞呀!

因为我的一句反驳,孩子还和我发了脾气。大声怒吼道,我就害羞啊,妈妈你为啥说我不害羞呢!想要撕掉孩子身上的负面标签,我发现反驳没有一点用,反而强化了这个标签。于是,我改变了应对策略。

想要孩子撕掉负面标签,就要接纳孩子身上的这个标签。当孩子说他害羞的时候,我们不妨问一下孩子,害羞是什么?听听孩子对害羞的看法,从而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

孩子告诉我,害羞就是做任何事都要磨一磨,这就叫害羞。

了解了孩子的想法,提议孩子把害羞用白纸画出来,这样害羞就会更立体了。当然,除了画还可以用粘土捏出来,或是用手工做出来,总之让孩子口里的那个标签活起来。

孩子在桌前,一笔一画认真画着害羞,就像害羞从他身体里跑出来一样。看着自己画得害羞,心里还蛮有成就感的。

我问孩子,那明天上学取餐的时候,还会害羞吗?孩子告诉我,我要把害羞放到家里,这样我就会更勇敢地去做事。那害羞就陪着妈妈吧!

就这样,一个害羞的标签就撕掉了。也许这个方法因人而异,但是对小月龄的孩子还是蛮管用的。以上就是关于孩子标签化的内容,希望对育儿路上的你有所启发,谢谢!

昨天过生日了,这也是在北京过得第十个生日,一眨眼时光飞逝而过。十年之前,恃才傲物不可一世,渴望能在自己的天地里做出一番成就,总觉得自己与众不同,走起路来像一只横着的大螃蟹,不知天高地厚。

十年之后,结婚育儿回归平凡,奢望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打破自己的极限,跨行领域里进修考试,尝试着成为孩子路上的一束光,接纳平庸的自己,为人行事低调了很多,这个时段的自己比十年之前更加成熟,能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能正确处理好自己的焦虑。

十年之前,生日会上有三五好友相聚,谈笑风生。十年之后,能记起我生日的只有父母和先生,能陪我过生日的也只有孩子。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最艰难的时光里才能悟透人性。

往后的余生还很长,希望自己化压力为动力,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