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利辉老师是株洲市教科院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她长期在心理教育一线充满激情地工作,是我所知的、少有的能在工作中找到满足和幸福感的人,她的工作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的引导意义重大,但对一个孩子的人格塑造和性格形成,必须回归家庭,回到亲子关系上。最近她在FM984株洲交通广播《家长服务热线》特别节目做了一期直播访谈,经文老师授权现将访谈内容刊录于此,分享给更多有心的家长朋友们参考,版权为文利辉所有,转载需注明作者。以下是正文。
养娃后才发现,要孩子听我们的话,是一件太容易产生挫败感的事情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别人家的孩子”成为家长的口头禅,似乎在家长的眼中总是别人家的孩子更加优秀,而自己家的孩子不仅玩闹心重还老是不听话。孩子不听话,是每个家长都会遇到的事,也是正常现象,那作为父母到底应该怎么办,今天的节目,我们请文利辉老师为大家支招今日互动话题讨论:
对于“不听话”这个词,我想说说自己的看法。昨天我的女儿看到这个话题时,惊讶地对我说:“老妈,你自己的女儿都不听话,你怎么去教别人啊?!”我是这样回答的:“你确实很多时候没有按照我的要求去做,没有完全听话,但我觉得你这样挺好,你对我提的意见有自己的主见。我允许你对我说不,只要有足够的合理的理由就行。”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觉得我们把孩子培养成人,最重要的不是培养出一个乖孩子,一个事事都听命于父母的孩子,如果这样我觉得这是一种悲剧,我们若是能学会欣赏我们的孩子他有自己的主见,这真的是一件挺好的事情,他在成为他自己。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要是能够正常地表达他对这个世界的态度,甚至对父母亲的不满,是成长必经的过程。家长们一定要重新认识这个“不听话”和叛逆期。
第1个,是 2~3岁被专家称为“宝宝叛逆期”,自我意识萌芽,最喜欢说“不”,不,我要自己穿鞋等,要自己走,我要开电视,寻求自主感,身体的独立。
第2个是7~9岁的“儿童叛逆期”,觉得自己是小大人了,变得既任性又依赖。心理上的独立意识开始。
第3个叛逆期就是我们所说的最多的叫青春叛逆期,一般会出现在12~18岁。这也是我们父母最头疼的一个叛逆期,这时候的孩子喜欢跟父母对着干, 喜欢标新立异还很容易养成坏习惯。
很多父母就问,难道每个孩子都有叛逆期吗?实际上不叛逆的孩子是有, 但这不一定是好事, 叛逆期是青春期孩子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需求。自我同一性是什么?这个时期孩子经常思考我是谁,我将来要干什么,我要怎么适应社会?如果这些问题通过他的探索经历之后,他会慢慢找到了答案,同一性就顺利完成,成年以后他的人格稳定,更好地适应社会。相反那些青春期不叛逆,看起来还特别温顺的孩子,可能是同一性早闭或者同一性延缓,这样的孩子成年以后,要么过于懦弱,要么会做出更大的叛逆行为,付出更大的代价。
2、有家长求助说明明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让他不要挑食,不要看太久电视,每天的作业及时完成,可当我们说了一堆道理,或者提高嗓门警告他必须听话时,孩子听不进去?这时候应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家长要明白,听话不是目的,家长要达成的初衷是希望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果把听话作为目的,就会变成亲子之间的权力之争。而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时间等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制定规则,严格执行一开始,家长要给孩子制定规则,孩子能共同商定更好。 比如要完成作业后才能看电视,一天看电视时间不能超过半小时等,超时则取消第二天看电视的机会。规则一旦确定,就要严格执行,坚持下去,不能因为某些特殊情况,或者孩子的哭闹就轻易妥协。
同时,家长要关注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地、如实地、真诚地表扬他。比如“看到你准时关掉了电视,为你的自律点赞”。通过这种正向的强化,让孩子把规则内化于心,朝着这个明确的方向继续前进。
二、明确界限,交还责任如果家长一味要求孩子做这些事,孩子会觉得这是家长的事,不是自己的事。只有当孩子觉得这些是他自己的事情,会对他造成影响,他才会更上心。当他违规时,你不抓狂、不愤怒,告诉他这是你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再让他承受超时的自然后果就行。比如看电视玩手机,事先做好了约定,就按规定执行,超时就扣除第二天看电视的机会。作业没有完成,让他去接受老师的批评。
三、坚持原则,温和表达 当执行规则时,我们要温和地坚持。当孩子的要求不合理,行为不恰当时,没在事先的规则之内,我们要态度坚定地告诉TA“不可以”,但同时,家长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吼叫、不打骂。比如“心情不好,不可以乱扔东西,你可以说出来”。
3、孩子的要求没有被满足发脾气的时候,下面两位家长做法对吗?具体应该怎么处理?
家长1、“你不要哭了,哭也没用”
不妥。父母这样的方式就是在给孩子传递一种信号,我的需求未被看见,我是不重要的。被看见就能感受到爱。父母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感受不到爱,感受不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会很低,比较自卑,情绪调节能力比较差。家长2:“管他呢,先哄好他吧!”
也不妥。这样的回应方式虽然是相对比较柔和的,想用安慰的方式来缓解孩子的负面情绪。抱有这样心态的父母,只是想要尽快地解决眼前的问题,只要能让孩子不哭不闹,就尽量的满足孩子,或者是给孩子开“空头支票”来稳定孩子的情绪。
这种方式只能是暂时缓解孩子的负面情绪,孩子感受到爱了,觉得父母是在乎我爱我的,但他却没有学会规则,没有学会解决问题和管理情绪更有效的方式,这种后期危害不小,毕竟进了学校或社会,没有人会再这么无条件地满足他只要一闹就有的惯性模式。
正确认识“不听话”现象。之前说过,听话不一定是好事,不听话不一定是坏事。我觉得培养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培养他的乖和顺从,而是培养他和善的性格、美好的品德、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激发他内在的驱动力。
我们身为家长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孩子。不要动不动就情绪失控,口不择言,说出做出伤害孩子的语言和行为。有的家长很喜欢说“不听话,我就不要你啦!”这类似的话,这会给孩子形成极度的不安全感,会有被抛弃的担忧。因此稳定的情绪,一是做好孩子的榜样,二是有利于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
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家长要反思我们的要求不一定对,也或者是不是要求太高或过于严苛,态度是否过于强硬。当通过反思觉察到了自身的问题要学会调整,调整要求或者提要求的方式。同时一定要允许孩子说“不”。告诉孩子“你可以说不,但我想听听你的理由,这样我才能更好地理解你啊”
对于原则性问题或必要的习惯,可以在要求孩子遵守时有自主选择权利,给出有限的选择,比如睡觉时间到了,可以说“宝宝,睡觉时间到了,你是选择先洗脸还是先刷牙呢?”如果他还不愿意去睡觉,也可以说“你是选择再玩2分钟还是5分钟?”我相信这比直接命令要好用得多。
孩子越大越需要信任,给孩子更大的成长空间,他可能会成长得更好。我们相信孩子,不怀疑、不控制,被信任、被尊重的孩子会更自信,更容易激发出他的内驱力。我们做父母的抓大放小就行。如果我们实在没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挑战,那就在守住道德低线的前提之下无为而治,选择相信,相信孩子会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走出属于他的人生之路,有时候无为的效果比盲目的干涉的效果更好。
在处理所有问题时要注意一点:关系在前,教育在后。尽量不要用破坏亲子关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家庭教育的真谛,并不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完美的人,而是用爱的眼光欣赏一个不完美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允许他做自己。
尊自然为师,以自然之态,寻自然之物,做自然之人。本公众号将从一个室内设计师的视角,聊植物,用文字穿行于食饮医艺思构建的世界之林,用有温度的态度行走四时生活,以开放的心,耕花田半亩。如果你觉得有趣又有用,敬请关注并加星本公众号,以便及时收到更新消息共同学习成长,更欢迎转发朋友圈分享。如有发现错误和不足之处,还望各界人士不辞正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