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红烧肉折射出的家庭相处模式

每到夏天,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盘红烧肉的故事――

暑假的某一天,母亲做了一盘红烧肉,但她和父亲谁都没吃,因为家里有个大家心照不宣的规矩:好吃的食物,在他动筷子之前,父母是肯定不会先尝的。赶巧那几天他肠胃不适,不想吃肉,于是,那盘红烧肉被热了三天,愣是没人动一筷子,眼看着就快要变质了,父亲舍不得倒掉,就全部吃了,结果很快便开始拉肚子,去医院花了好几百块钱才治好。

有多少父母是这样,永远把好吃好喝的留给孩子,自己却舍不得尝一口,有时候留得快过保质期了,又舍不得扔掉,就自己全吃了,最后却要闹几天肚子。

我劝告父母:家里的食物,不要老想着留给我们,我们吃不了多少,而且少吃几口根本不会有任何影响,而你们多吃几次变质食物是会对肠胃造成伤害的。“晓得。”他们总是这样说,但冰箱里仍然总是留着好多食物等着我们回去,给我们带吃的也恨不得用蛇皮口袋装,全然不记得我们根本吃不完那么多。

然而回到外婆家,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父母们竟然在苦口婆心的劝慰外婆在吃喝方面不要老想着儿孙后辈,要适当照顾自己,但这样的场景重复了一次又一次,显然,外婆也没听进去。

她偶然做了一次可乐排骨,味道还不错,于是趁着周末父母都在家,特意去市场多买了些排骨,做了一大盘。但是在饭桌上,她发现父母根本就不碰她做的排骨,她指着盘子说:“味道还可以,你们吃呀。”“你吃。”他们不假思索地回复道。“我特意做的,尝下味道噻。”父母不好再拒绝,就各自夹了一块吃了,不过直到那顿饭吃完,他们都没再夹第二块,果然是只尝了下味道。最后,其他菜都吃完了,那盘排骨却剩了很多。

她特意下厨,原本是想跟父母分享,但父母想的却是:她专程做的,肯定是她喜欢吃,全部留给她吃吧,所以明明是一盘美味的菜肴,最终却无人问津。

不知道你们的父母是不是这样,你满心欢喜的邀请他们吃东西,他们总是回一句:“你吃。”似乎他们潜意识认为,孩子喜欢吃的东西,全部都给孩子吃。

在吃饭这件事上,尽管我们已经生活在不缺吃穿的时代,但父母和子女好像还是永远无法做到真正的平等,不信去看看饭桌和冰箱,总能看出“以孩子为中心”的迹象。

罗大胖很厌烦别人关心他吃饭,他说:“我这么大个人,还不知道吃饱饭吗?”

是的,他太会吃饭了,完全不需要关心、也完全不会亏待自己的那种。

我特意做的菜,他会特意吃很多,还会说些赞美之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套路我下次又心甘情愿的做饭,但还是受用。家里的熟食、水果等,只需要我告诉他“这个可以吃了”,他就会很“听话”地去吃,有时候动作迅速得令我瞠目结舌。有一次,我买了一盒车厘子,喊他来吃,等我做完手中的事情准备跟他一起吃的时候发现他竟然快吃完了,他还很无辜地说:“是你让我来吃的。”我经常“警告”他:“留一点,别吃完了。”

罗大胖并不是“躲在阳台上吃救生粮”的那种人,相反,他无伤大雅的“抢”还增添了不少乐趣,他还倒逼我想办法从“虎口”夺食。

在我记忆中最香的一顿饭是读小学的时候,有一天下午,我跟妹妹放学回家,发现母亲留在锅里的饭很好吃,我们几乎是抢着吃完的。

独食的不是美味,分享的才是佳肴。

如果罗大胖把什么都留给我吃,反而不香了,而且他“吃什么都香”的态度也在感染着我,一个认真吃饭的人的幸福感要强烈一些。

父母在家庭中,总是扮演着“给与者”的角色,尤其是物质上的给予。当孩子扮演“给与者”角色的时候,他们又会毫不犹豫的拒绝,以为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孩子所拥有的物质条件,甚至连孩子喜欢吃的菜,他们都舍不得尝一口,他们忘了孩子也是“给与者”,也期待被接受,他们也不理解孩子的拒绝并不是客套话。所以有时候,饭是吃了,却不尽兴。

多希望父母和子女是饭桌上的平等主体,桌上的菜谁都可以动第一筷子,你一筷子我一筷子,其乐融融,在不愁吃的年代真的不必等到孩子吃完或者剩得快腐坏了再吃,无非就是这一顿每人少吃几口,但尽了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