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前,不少家庭开启了居家模式。除了学习和娱乐,“神兽”们的假期应该如何度过?家长又该如何让孩子宅家的时光更有温度?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封面新闻记者对话了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教育教研员肖慧。她表示,面对疫情,家长应该用好生活这本教科书,鼓励、支持孩子参与劳动实践,不要包办代替、剥夺孩子劳动和成长的机会。
随着“双减”落地和高考改革导向,人才的选拔更加注重素养和全方位的能力发展。
“家长应该改变传统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劳动能力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孩子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分数以外的其他素养表现。”肖慧对此表示。
劳动不仅是谋生的工具,更是自我存在的方式。在肖慧看来,家务劳动不单是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意义和价值,对促进孩子身心健康也非常有益。
“一顿可口的饭菜、一盆干净的衣服……孩子可以通过承担这些平日里父母承担的家务劳动,设身处地地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和成就感,感受家庭成员的责任。”
谈及劳动教育对亲子关系的促进,肖慧表示,父母和子女可以通过分工、合作,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与自己在一起的成长过程。“在需要父母给予一定支持的相对繁杂的劳动过程中,孩子也更容易理解父母的付出,从而懂得理解、尊重和感恩父母。”
在教研过程中,肖慧发现很多家长在给孩子的劳动任务分配时,超越了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劳动能力。
“你去把你的房间收拾好。”……面对偌大的房间,孩子该从何下手?
对此,肖慧建议,给孩子的指导可以是先把床铺整理好,第二件事是把书桌收拾好,再来安排整理书柜、打扫房间地板等。“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同时符合孩子的知识储备。”
在习得劳动技能的初期,家长要会真诚赞美。“不要对刚开始学做家务的孩子因为不熟练做得不好,就批评、训斥他们。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给予孩子鼓励和表扬,让他从中感受到乐趣,从而激励孩子坚持做。”
同时,肖慧还呼吁家长积极引导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社区劳动、志愿服务等,希望每个家庭都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