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胞胎爱打人,讲道理和体罚不管用,3个阶段改变她们的攻击行为

大家好,我是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同时是三个孩子的母亲――西柚妈妈,分享育儿经验,带娃路上不孤单。

双胞胎女儿就是一对“戏精”,争夺打人的关注时,谁轻轻挨到对方一下,被挨的那个马上开启“碰瓷模式”。

妈妈,刚刚她打我了,我这里痛死了!

别装了,就挨了那么点,有啥痛的!

我只能,作势轻轻抚摸下她们的痛处,然后问:

我的手,我的关心,我的抚触就是“灵丹妙药”,不一会她们就会破涕为笑。

当然,如果日常都是这样的小摩擦,那她们就太“淑女”了。

可是,现实情况是,双胞胎最近动手的次数越来越多了,而且打对方的时候都太狠了,

这让婆婆很苦恼,讲道理吧,口水都讲干了,她们依然我行我素,甚至享受大人关注。

公公也苦恼,因为他打了一顿,看着两个娇娃娃哭得梨花带雨,于心不忍,又怕她们会不会被“打坏”了,关键是效果保持不了3天,就又恢复原样,真的很无奈。

邻居宽慰说,孩子还小,打架无伤大雅,长大一些就懂事了。

不过邻居家的小孙子来我家时,他会特别提醒不要惹双胞胎姐姐们,她们打人可疼了。

我觉得年龄小不是借口,当我们遇到低龄孩子(6岁以下)的攻击性行为时,必须非常重视,并且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来改变。

每一个孩子从两岁开始,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很多事情都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才会有“可怕的两岁”这样的说法,到了3岁更是渴望自己说了算。

“我倒要看看,我扔出去会有什么效果、爸妈会有什么反应”

“我要尝试一下,把别的小朋友推倒、打他一巴掌,看他们会怎么样”

于是,也就出现了孩子之间难以避免的冲突。

因为3岁左右的孩子,思维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也就是他们一般只会考虑到自己好不好,很难主动地去理解和体会别人的感受。

不管你说多少,他们自己是没有亲身感受的!

公公总说,良言千句不如一顿打,说不停,当然是要打。

“既然要让孩子感受到打人很疼,那就要让他也疼一次,打一巴掌或者打他屁股不就让他知道疼了吗?”

他们只会觉得你打他是很疼的,孩子顶多在下次打人、推人的时候学会隐藏自己、逃避责任,而不会真正理解自己给别人造成的伤害。

你使用暴力,反而会让孩子学会你的暴力!

其实,起到的是一个坏的榜样作用,这也就是一些经常挨打的孩子屡教不改的原因!

所以,现在大家明白了,单纯讲道理和体罚孩子都不会有什么作用。

打也不行,讲道理也不行,那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我想跟大家分享改变双胞胎攻击行为的三个阶段:预防阶段、干预阶段和事后阶段。

带大宝的时候,我觉得我是一个绝不动手的好妈妈,但是到了双胞胎,一方面是她们太淘气了,一方面是自己太累了,能量太弱了,于是经常在她们哭闹不易时发脾气,顺手打了她们几下。

打人传递的信息时,我很强大,打人可以让对方顺从自己。

所以想要孩子改变,首先要改变的是我自己,我应该想更多的好的办法来替代打孩子的效用。

于是,就长期让双胞胎通过看电视的方式来打发时间。

但又没有严格甄别电视的内容,孩子在很多争斗性的卡通片当中,学会了各类的攻击行为。

所以,打人、推人、扔东西也就不奇怪了。

准备一些可以让她们一起玩的玩具,比如迷你厨房,拼图,滑板车之类的让她们除了看电视能有更多好的选择。当然,孩子最好的玩具是父母,多花点时间陪她们做游戏,她们自然就没有时间看电视了 。

双胞胎打人等攻击行为已经出现了,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干预手段了,我把方法总结为三个步骤:

2.让孩子理解攻击的后果与被攻击人的情绪。

要确保孩子感觉到这件事情很严重,在认真地听你说话。

通常,我这个时候都会带上我那个“我很严肃”的面具,用大人的威严先镇住她们。

这是第一步,在语言上制止和引起孩子的反思。

当然 ,语言的力量对孩子通常是印象不深的。

所以,紧接着我还会演练一遍刚才打人的过程。

比如说:让她们给我重复一次打人的动作,然后我用同样的方式在她们身上演示一遍。或者让她们打我身上,然后我表演一次”碰瓷“。

让她们感受到这样其实是不舒适的。

不要下狠手,因为我们主要是以严肃的表情和认真的态度来震慑孩子。

一般双胞胎打人,或者扔东西到对方身上,我会刚开始有这个企图的时候,就通过语言、行动提前制止,跟他们说:“这样不可以。”

有时候她们很淘气,执意要这样做,就要使用行为治疗里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隔离法了,也就是把孩子带到一个房间,让她站着保持安静,简称罚站。

这个过程绝不是把孩子关在小黑屋,我就在旁边蹲下陪着她,从她安静的那一刻开始计算时间

其实,大部分4岁以下打人、有攻击性的孩子还不太知道,这是在攻击别人。

她们只是觉得:这样很有力量,所以我的目标就是要让她们理解这种行为是对别人有伤害的,让她们慢慢明白了之后,可能就不会那么随意地去攻击别人了。

除了以上这些快速有效的干预方法之外,我平时也会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来给孩子渗透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规则――那就是给他们睡前读绘本、讲故事!

很多绘本内容就是针对儿童的攻击行为来编写的。

比如《手不是用来打人的》《小脚不是用来踢人的》等儿童好品质系列绘本,也包括了教小朋友如何处理负面情绪的内容,比如:《菲菲生气了》《生气汤》都是帮助儿童管理情绪的优秀绘本。

慢慢地,双胞胎已经比较能够控制住自己强烈的情绪,动手之前都会先停顿一下,思考一下替代方法,我能感受到,她们不那么需要使用“暴力”了。

双胞胎比起哥哥来说,更加淘气,上天入地,一天巴不得摔几十回,抢东西时武力解决,丝毫不觉有何不妥,但我也并不打算杨洋玩具都买两样,也不会纵容她们因为抢东西而打架,她们是小孩,是双胞胎,但是肯定有比打架,抢夺更双赢的办法。

打人背后是对力量错误的认知,是无法感知他人的感受,是无法想出更优的方案,打人要做的不是以暴制暴,不是说教,而是去观察孩子背后的原因,去反思,去创造,改变孩子首先要先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