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华生是著名的行为心理学家,他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随机挑选一个都可以训练成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压根不用考虑天赋倾向能力,他觉得教育很重要!
他曾经创立了“哭声免疫法”:孩子小时候哭的时候不要抱他,让他哭,等他停了之后你再抱,这样的行为不停地反馈,就能让孩子知道哭没有用,想要抱就要停止哭泣!
这样的理论在当时美国也掀起了热潮,而他自己孩子的教育也是用了这样的方式带。
他的大儿子虽然很有才能,但是因为童年情感被关注太少,成年后情绪不稳定,在30岁的时候自杀了。
而二女儿却是酒精成瘾,后来也屡次自杀,第3个儿子缺乏自理能力,成年成了流浪汉。
他的理论彻底失败了!
但还是有一些家长觉得他的理论很好,孩子哭的时候不要抱,不哭才抱!却不知道,这对于孩子来说伤害非常大。
当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哭就是他的一种语言,是他的求救信号,是他的表达方式,当孩子哭的时候,他可能是饿了,可能是渴了,可能是疼痛,更有可能是需要妈妈的怀抱。
这时候,原本应该跟他最亲最爱的妈妈,却忽视他的哭声,忽视他的求救,置之不理,就会让孩子觉得我是不受欢迎的,我是不被爱的,当孩子不哭的时候其实他是绝望了。
而且有一些孩子不抱他,他就哭得很久,哭得太久,孩子的大脑也容易缺氧,也不利于孩子大脑的发育。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在小的时候,如果一哭就抱会宠坏孩子。
但其实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在6个月之前,他是没有用哭声来要挟家长的能力的,也就是说他的哭声完全来自他内心的渴求和希望。
这时候孩子哭,完全是因为渴望妈妈在孩子小的时候,他的渴望得到满足,他才能感受到世界的爱,妈妈的爱,他的内心才能充满爱。
6个月前“一哭就抱”和“哭停才抱”的孩子,不用7年,4个方面差距明显
“一哭就抱”的孩子就会更有安全感,这些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他可能只哭一两天就不会再哭了,因为他相信妈妈晚上会来接自己,他对环境的适应性也会更强,因为他内心安定。
哭够才抱的孩子,内心没有安全感,在陌生的环境里会更加烦躁,焦虑不安,这些孩子上幼儿园,可能一个月都还在不停地哭闹。
有一些孩子动辄哭闹不休,而有一些孩子发脾气,也能够在家长的眼神或者语言下,很快地停止下来,这其实就是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孩子在小的时候一哭就得到家长的安抚,他在6个月之前的情绪就在家长的帮助下得到安抚,他的情绪管理能力也会更强。
而孩子在6个月之前要哭够才得抱的孩子,整个情绪就要爆发够了才能停下来,情绪管理能力非常差。
孩子在子宫里面很温暖,被包裹得很安全,当他来到这个有颜色、有声音、又宽广的世界时,他其实内心是很害怕的。
这时候只要他一哭,妈妈就抱他,让他知道这个世界是安全的,他会慢慢地去观察这个世界,他的内心会更自信。
但如果孩子在6个月之前哭闹不休,却得不到妈妈的一个怀抱,就会让他觉得我是不值得爱的,孩子会很自卑。
孩子在6个月之前一哭,只要妈妈抱起他,你会发现他的眼睛滴溜溜地到处转,到处看去观察这个世界,这其实就是他的学习的过程。
但是如果你放任孩子哭不抱他,他的全副精力都在哭泣上面,这会导致孩子没有余力去观察,没有余力去学习,这就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
多抱抱你的孩子,只要他一哭就及时回应他,多年以后你会感谢当时不辞劳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