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力还好,小度数远视或者正视的,很可能会很快发展为近视
以及,视力不良,伴随有较大的散光、屈光参差、以及远视的
以上几种情况,我们都建议进行深入的检查,已经近视的孩子,这个时候发现了,可以尽早的采取行动,避免加深速度。
刚刚又点苗头要近视的,则可以通过一些列的方法,避免孩子真的近视,尽量延缓进入近视的年龄,也可以说这个时候发现近视也不算晚,等于我们是守门员,把近视拦在了球门线。
而没有近视的,也不是说就万事大吉了,因为第四个类型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就是谨防弱视的发生,所以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弱视完全是一个空白的概念,和近视比起来,仿佛也不是个大问题似得,但实际情况则是,近视需要很长的时间发展到高度近视,才可能会伴随一些并发症,那也是很久的事情。但是弱视如果从小没有得到重视,那么很可能会对未来孩子视力造成更加严重的危害,不仅视力提升不了,双眼视丧失也会让孩子的生活和世界与他人发生质的改变,关于弱视的话题,我们以后再说,今天主要来说一说,远视的问题。
经常有家长会拿着检查单来找我们说,孩子视力检查不到1.0,然后有150度远视,是不是眼睛有问题,仔细一看,孩子年龄才不到5岁,视力0.8-,其实这是挺不错,视力发育也很好,远视150度也没什么大问题。但是这对于家长来说,他们的印象里正常的视力应该是0度才对,所以无论是正度数,还是负度数,都会让他们感到非常焦虑。
但是实际上,所有的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远视眼,因为孩子刚出生时的眼球,一般平均眼轴长也就在17MM左右,而我们正视眼的眼轴一般在23.5~24MM左右,小了那么多,那肯定不可能是0度咯。
对于这种视觉发育过程中出现“角膜变平、晶状体增厚、眼轴延长、屈光度下降”的着一系列眼部变化,我们称之为“人眼的正式化进程”
所以,我们刚出生的孩子,一般都会有一定度数的远视.
6~8个月的平均屈光状态为:+2.00D±2.00D
同时刚出生的孩子由于角膜也处于发育过程中,所以角膜曲率也比成人陡很多
足月的孩子平均曲率值为47.00~48.06D,大多数研究表明角膜曲率会在第一年快速下降。
但是角膜的变平进程会一直持续到20岁甚至30岁早期,而成年后角膜曲率平均为42.00D,但是在40岁往后,角膜的水平曲率会随着年龄开始继续陡峭,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年轻时候散光为顺归散光,年龄大了以后变成逆归散光,或者之前没有散光,慢慢的又出现散光的原因。
虽然国内文献我没有找到相关数据,但是教授说过孩子2周岁之前屈光度变化会比较大,2周岁之后区域平稳降低,所以出生时有大远视,并不一定就会形成弱视,但是2周岁以后如果还有较大度数的远视,那么未来就很可能会形成弱视。但是这里的远视也是有一定度数限制的,比如如果1岁的时候发现是+5.00D的远视,那么可能未来下降的机会还是有的,但是如果一出生就发现+7.00D的远视,那么基本上孩子未来屈光不正类弱视的几率会很大,甚至还会有调节性内斜视存在。
根据杨智宽教授等2009年对广州地区3~6岁学龄前儿童视力及发育屈光状态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生理性远视均在+1.50D左右。另一项2004年的研究也发现,5岁年龄组的孩子生理性远视为+1.25D,所以大致可以认为,与前面教授的意思相仿,那就是2岁后正式化进程中,生理性远视的下降并不是特别快的。
而另一项1986年的研究种,6岁组的平均远视为+1.60~+1.70D,4~5岁组则为+2.1~+2.2D,可见20年的社会发展变化,可能也对孩子生理性远视下降造成了影响。
所以,在理想状态下,3~6岁为孩子眼球发育及正式化进程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如果发现了孩子有加大的远视,散光,并且伴随有视力不良(视力低于该年龄应有的最低视力水平),那么建议家长尽早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因为弱视通过正确戴镜、遮盖、训练,是可以提高视力,恢复双眼视,达到康复的。
而如果在这个期间发现孩子远视储备过低,通过散瞳也趋于正视或者负屈光度,那么孩子可能就离近视非常近了,如果不能很好地做好控制,孩子就会面临刚上小学就近视的局面,而且随着学习压力的逐步加大,孩子的近视发展会更加难以控制,所以对于孩子近视这个问题来说,5~7岁,真的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你控制的好,孩子就能晚一点近视,甚至不近视。
因为孩子眼轴会随着年龄身高逐渐变化,所以一定的远视储备就非常的重要,所以理想状态下,孩子学龄前能有+2.00D的远视,7~8岁能有+1.50D左右远视,10岁能有+1.00D左右的远视,就会是一个非常好的状态,无论是未来真的近视了,也不会有过高的度数,甚至都不会有近视发生。
所以,小时候有远视,并不一定是坏事,甚至还是我们近视防控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