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的追逐之路

“精神健康有赖于一定程度的紧张――即已完成的和有待完成的任务之间的紧张,或者是当下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

这种紧张是人固有的,也是精神健康所必不可少的。

因此,我们应毫不犹豫地以患者有待完成的潜在意义去激励他。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唤醒他内心潜在的追求意义的意志。

某些精神卫生学说主张人最需要的是平衡,这种说法是错误和危险的。

人实际需要的不是没有紧张的状态,而是为追求某个自由选择的、有价值的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和奋斗。

他需要的不是不问代价地消除紧张,而是某个有待他去完成的潜在意义的召唤。

治疗师要想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也不应当忌讳让患者重新关注生活目标,以使他内心产生相当程度的紧张。”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名言:“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二者之间像钟摆一样摆来摆去:当你为生存而劳作时,你是痛苦的;当你的基本需求满足之后,你会感到无聊。”

以上言论,其实我并不是第一次看到。但是显然今天带给我很不一样的感觉,简直有种醍醐灌顶的冲击。

因为一直以来,我就是那个”不问代价地消除紧张,主张人最需要的是平衡,忌讳让患者重新关注生活目标以使他内心产生相当程度的紧张“的家长。之前对医生提出的“让孩子要么上学、要么打工,和社会建立连接”的建议,有些排斥。但是现在看来,的确是很有道理的。

但这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极端过程,要么鸡娃,要么放弃。当然,家长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逼迫孩子马上走出家门,要么上学、要么打工。而是应该循循善诱让孩子找到人生的价值、目标和意义,帮助孩子听到有待他去完成的潜在意义的召唤。

“知道为了什么而活着的人,便能生存。”

我从前,在痛苦地放下对学业的执念后,一直致力于说服女儿接受简朴的生活,用省吃俭用、节衣缩食作为代价,换取低压力的躺平和摆烂,以保持情绪稳定,心态平和,人生无波无澜,用不折腾换取岁月静好。

但女儿一直表示拒绝,她说那种一眼望到头的日子让人多么绝望崩溃,她有自己想做的事,想认识的人,想走的路,想看的风景,想过的鲜活人生。而绝不是仅仅活着,像一只只会吃喝的动物。

从前,我不懂她,更无法感同身受。今天再次看到《生命的意义》这一章节,我开始了从另一个角度的思考。特别是结合前天一位抑郁症康复者的评论,更加有感悟。

“你好,阿姨,我大学刚毕业,我曾经在高中时期是抑郁症患者,现在已经痊愈。

我大学是在国外念的,大学有一个同学也是抑郁症患者,可能因为我们俩离开了国内的教育环境及家庭环境,在新的国家和学校里,我们有获得新生的感觉。

我认为抑郁症的痊愈很简单,因为病人理想的生活离他太遥远,所以他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我认为阿姨可以和孩子聊聊,问问她的梦想是什么?

我妈妈当年问我这个问题,直接让我从混沌中醒来:

问我的爱情梦想是什么(就是未来另一半的标准,是高是帅,什么学历,收入怎样,孝顺吗等等);

学业梦想是什么(想上什么学校,是考大学还是想学技术);

孝顺梦想是什么(以后要怎么对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要带他们去哪里玩?要为他们做什么?)等等这种非常具体的梦想。

当时我妈妈问完我,我一下就清醒了,我一瞬间发现,原来我是如此渴望美好的生活......

妈妈接着问我,为什么觉得差距大?差距最大的是差在哪里了?

我想了很久,我说,如果我不考上大学,我离这些生活就太遥远了。但是我现在的成绩,我考不上了(我从小成绩非常好,高中因病没有好好念)。

我是出国读的大学(如果条件好,可以去英美澳洲等等,一年二三十万以上。如果条件一般,日本、韩国、马来西亚都可以去留学,一年学费也就三万多、四五万、生活费和国内差不多,中介费三五万差不多了)。

去了大学后,学校非常好,同学们也很好,大学课程也很轻松,生活环境也焕然一新,完全摆脱了原生环境中各种痛苦,我的病也从这里痊愈了。

我认为阿姨,你要求孩子省钱也好,读书也好,都是你希望的......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孩子怎样才觉得幸福?孩子觉得幸福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孩子最大的梦想,到底是什么?

然后你陪伴她共同把生活变成幸福的,陪伴她、帮助她实现最渴望、又很难实现的梦想。

如果可以,给她一个崭新的生活环境,不要在旧环境里生活,我认为孩子会好起来的。

没有谁能永远陪伴谁,我觉得家长宠爱孩子或对孩子没有要求,是不正确的,是对孩子不好的,而且孩子不会因此而感到幸福。

痊愈的过程,就是从不幸福走向幸福,梦想从遥远变得越来越近的过程。

所以孩子的幸福到底长什么样子,梦想是什么?你要先了解清楚,然后帮助她实现,她就一定会痊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