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太空的莫扎特》讲的是一个和家庭教育有关的故事。故事的主角任大望和任小天父子有着不同的理念。父亲之前玩摇滚,后来卖保险生存,他觉得只有钢琴,才是高雅的音乐,才有出路;儿子的兴趣却是宇宙星空,练琴对他来讲,虽说可以完成(他出生在音乐世家,遗传的因素也很重要),但心中有一万个不情愿。来自阿尔法十八星球的勇士“莫扎特”,因为检测到任小天的成长轨迹有所偏离,便被派到地球,来拯救六十年后将成为地球和他们星球联接者的天文学家任小天。在相处的过程中,莫扎特发现任小天天文学家成长之路的障碍――一种叫“我爸”的生物。于是,他各种安排要“刺杀”任大望。小天意识到这一点,百般阻挠(毕竟血浓于水,他也是爱父亲的)。
除了这一对父子,还有马元父子、“冰淇淋”父女等,各家庭有各自的烦恼,让我们在笑过之后不得不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是不是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首先想先写一下我欣赏的这部电影的点,题材和立意我觉得是很好的,聚焦家庭教育,直白点讲就是劝家长更看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要逼孩子追求所谓的成功,不要让孩子按照家长的标准努力,因为最后会发现孩子的安全快乐是最重要的。
那关于觉得不好的点就稍微多了一些。 第一个觉得不好看的点在于不自然,有点尬,有很多似僧相识的画面,没有什么惊喜,有些笑点像是硬凹出来的。第二个觉得不好看的点在于情景的合理性,首先初中学校里热热闹闹的社团场景,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毕业太久了,现在的初高中已经变得像大学一样了,还是说这个就是夸张了的校园,总之多少觉得有些不合理。还有觉得不合理的是如果我有个外星人朋友,我肯定要低调一些,坐着飞船往长城飞的时候,是万万不会伸出头和大家打招呼,那感觉像是春晚节目巡演,并且是在引起了交通瘫痪的情况下。以及在长城时,说金字塔等世界几大奇迹是在外星人的帮助下建造的,虽然作为电影,可以有情节上的夸张,可是科学的东西没有证据能随便杜撰么,毕竟看电影的有很多小孩子。最后再讲一个点,莫扎特掌握了地球所有的词库,却不明白我爸和你爸的区别,虽然这里是一个笑点,但莫扎特台词里全程出现该词,觉得没有必要,并且莫扎特为了帮助任小天不受他爸任大望的控制,朝任大望使出的招数偏暴力,都是那种一击毙命的方式,尽管被任大望很巧合地避开了,但也不能理解。
小天生活在单亲离异家庭,随父亲生活。父亲在“我会害你么?”的执念下,不辞百般辛苦,要把他培养成像郎朗一样的钢琴家。这与其说是他对孩子的期望,不如说是他对自己梦想的一种追求。小天喊出“我的未来都被你安排了,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时,他知道,除了消极敌对,他能做的不多,所以,他只能在练琴时百般刁难,偷偷憧憬星辰大海。
历史是惊人的相似,但人在其中却不自知,任大望,一直认为自己是对的,小天最终会感谢他的。但是,当小天的爷爷(他的父亲)说出同样的话――“我能害你么?我都是为你好”时,他经历的种种在眼前浮现,他曾经的梦想、曾经的青春,从生活的尘埃中被唤醒,那一刻,他开始反思自己,真的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就是对他好?他终于释怀,决定放手,支持孩子的梦想。
“冰淇淋”的父亲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她要追随父亲在不同的城市之间切换。每到一个城市,刚交了朋友就要分开,虽然千万个不舍,但是父亲也是为了她的未来在工作啊。她善解人意,默默忍耐,随着莫扎特的到来,她也学着释放自我,认真面对自己的情感。所以,在机场,她喊出“你从来不问我愿意不愿意,我只能迁就你”时,她的父亲也愣住了,成人有成人的工作、生活圈,孩子就没有么?孩子只能是父母的附属品?感情被忽略?
“耗子”虽然乐观幽默,但是在家里仍然被母亲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马元母亲逝世,父亲用一句谎话安慰他,之后却以为他会忘记母亲这个重要角色,再也没有关注过马元的情感世界。
每个孩子都有成长的烦恼,孩子们只能苦中作乐,用自己的方式反抗,莫扎特作为小天的朋友,便为他们安排一次特殊的逃离,以书为径,后又启动乐高飞船,带他们释放自我,在长城上,孩子们累了,也真的欢喜――他们拥有一次“真我”的旅行,暂时放下练琴、离别、被否认等世俗的烦恼,找到那个纯真的自我。
经历了莫扎特,孩子们也终于和自己内心压抑的情感和解,和父母和解,和家庭和解:马元终于接受妈妈逝世的事实,“冰淇淋”带着收获的友情与父亲前往深圳,并立志考北京的大学,任小天在实现父亲的愿望,取得冠军的成功后,不忘初心,回归自己的天文理想……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家庭教育被关注是件好事,但是过分关注甚至变成“安排”时,以“倾其所有”、“我为了你”的借口去束缚孩子的时候,孩子就如同背上了重重的壳,透不过气,理性关注,适度介入,留给孩子自由呼吸的空间。这是我们每个家长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