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上幼儿园被集体排斥,宝妈怒找老师要说法,不料竟是自己的错

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总有一些出其不意的事情让生活变得更有挑战性,计划赶不上变化、期盼中所得的是失望,其实这就是生活,生活的本质也是在失去和得到中不断成长,尤其是在教育这件事情上很多家长都是急功近切,恨不得一夜之间就成长为参天大树,然而急促下往往更容易起到负面效果。

来自山西的一位妈妈小张(化名)分享,初为人母的她,每天把自己的女儿欢欢简直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可是为人父母总有离开孩子的那一天,我们是无法时时刻刻把孩子捧在手心保护,小时候的欢欢特别喜欢追着哥哥姐姐玩,可是欢欢年龄小、无法融入大朋友的集体。

为了更好地锻炼欢欢的社交能力,小张一有时间就带欢欢去找同龄小朋友玩儿,大概1岁左右的时候小张带着欢欢在某公园玩滑滑梯,当时欢欢因为害怕坐在滑梯上迟迟没有行动,后边的一个男孩等不及地狠狠推了一把欢欢,那一次给欢欢留下了很重的心理阴影。

后来,小张也有经常把欢欢带入同龄孩子活动的社交环境,可是欢欢就是害怕不愿意往人多的地方抬步,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打闹、有打闹的地方就有哭声,在犹如打鸡血一般的场面,其实存在一个普遍的一个问题,即欺软怕硬,如果某个小朋友性格温柔、说什么都不反抗,那么这个孩子就很容易被同伴合起伙来欺负。

意识到欢欢是种容易欺负的性格后,小张开始着重培养欢欢勇敢反霸凌的坚强性格,在人多的地方如果害怕不愿意一起玩,小张就让欢欢站在旁边羡慕地看着,直到特别想玩、特别想参与的时候,小张会大声鼓励说“放心去玩吧,妈妈在身边保护你,不害怕”。

为了培养欢欢勇敢地发展社交,在欢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候,她总是像一个粗壮保镖一样随时保护,小朋友一起玩,有家长随身保护的情况真不多,一方面是体力、一方面是耐心,恰恰这两样小张都完全具备,而小张怎么也没有想到,正是因为自己对欢欢的过度保护和参与,让欢欢不小心养成了被集体排斥的性格。

大概是因为随行有家长保护的原因,让周围的小朋友都有所忌惮,欢欢和同伴在一起相处也底气硬了不少,自己喜欢的东西说上手就上手去抢,面对欢欢直接上手“抢玩具”行为,小张一直认为小朋友间的争抢打闹很正常,平时也没有太多的干涉、和引导,反而还在欣慰欢欢能够勇敢地反霸凌了。

从一个柔柔弱弱的小姑娘、慢慢成长为怼人都不卡顿的小萝莉,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上幼儿园才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在欢欢4岁的时候出现了一个让小张头疼的问题,原因是欢欢新学期刚上学没几天就被集体排斥了,本来面对陌生的幼儿园环境孩子会少不了焦虑,如果在幼儿园又被集体排斥,这样的环境无非是加重了欢欢上幼儿园的难度。

得知欢欢被集体排斥,那是一个晴空万里的清晨,为了防止“起床气”闹情绪,小张特意提前30分钟叫醒欢欢,准备少量的可口早餐、换上美美的衣服,调整好心情与欢欢手拉手朝着幼儿园的方向走去,本来以为美好的心情可以带来一整天的美好,却不曾想幼儿园门口的一幕彻底让小张愤怒了。

原来,小张拉着欢欢的小手刚走到幼儿园门口,就迎面碰上了班里的一个小女孩,那个小女孩指着欢欢对旁边的妈妈说“我们班都没人喜欢她”,听到女儿被排斥的消息,小张一下子是气恼又尴尬,顿时觉得那个小女孩太讨厌、没有素质,为了让欢欢在幼儿园有一个好的生活体验,把欢欢送进幼儿园后就径直到园长办公室讨要说法。

在小张看来,幼儿园老师就是孩子在学校的再生父母,不仅起到监护的责任、还需要顾及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更何况家长每个月交那么多学费,为的就是孩子能够在幼儿园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受到了委屈、或排斥,那么作为家长自然是不能心平气和了。

小张把这件事情闹到园长那里后,下一步自然是老师和家长的面对面沟通了,幼儿园老师比较委婉地陈述欢欢在班里总喜欢“抢东西”的不合群事实,当时小张气恼不已,她认为欢欢能在幼儿园受到集体排斥,即便是和小朋友之间有矛盾也很正常,但幼儿园老师是有脱不开责任,如果一开始就能很好地处理幼儿矛盾又怎会有排斥一事呢?

经过一番闹腾后小张坚持自己的真理,她毅然地选择了转学事宜,可是转学后的生活并没有让欢欢得到该有的欢迎、和喜爱,才转学不久就被老师“请家长”了好几次,原来为了给欢欢提供更好的幼儿园生活环境,这次小张排除万难让孩子进入了公立学校,公立学校不比私立学校,在规则和家校共育方面会更注重一些。

几次沟通了解下来,小张才知道,其实欢欢在幼儿园容易遭到排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孩子自己,小张所认为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真理,在女儿欢欢看来就是“所有人都得喜欢我”,思绪间,小张也意识到欢欢在与人社交方面的确是有些“不合群‘。

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后,小张开始反思自己对欢欢的教育方式,慢慢地,她总结出了一个特别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在教育里大部分家长都会犯的一个错误,即为“用听不懂的话和孩子沟通”,从教育思路、和成长需求来说,成年人和孩子终归是不同的,只有相互磨合、用听得懂的方式去沟通交流,才能让教育达到应有的实践效果。

在小张所遇教育里比较尴尬的一件事,就是3岁左右和邻居男孩一起玩积木的场面,那个时候邻居刚搬家,新鲜的地方也让男孩对小张他们这个家特别好奇,一天几乎有一半的时间都不想回自己的家,两个孩子在一起本来互相可以陪伴玩耍,可是欢欢却认为“男孩就是来跟自己抢玩具的”,和男孩一起相处也总是排斥、甚至还会出现争执哭闹。

为了让欢欢可以和男孩分享,小张对欢欢编了个谎话“邻居阿姨没钱,哥哥在家连玩具玩都没有,我们应该大方一些、让哥哥玩一会玩具”,不曾想,这一句话竟为日后的成年人相处留下隔阂,原来欢欢不想让邻居哥哥玩她的玩具,特意跑到男孩妈妈的面前说“阿姨,你为什么没有钱,你不给哥哥玩玩具、他就总是玩我的”。

这件事之后,虽然邻居说童言无忌,但彼此之间终归是有了隔阂,毕竟孩子的语言环境还是受到成年人的影响,小朋友的理解能力、和成年人的理解角度也是完全不同的,正如小张那句“邻居阿姨没钱给哥哥买玩具”,看起来是一句善意的谎言,希望孩子能够用爱心去分享,但对于小朋友来说就可能无法参透语言中的深奥了。

从小朋友的视觉来看待问题,若邻居阿姨没钱给哥哥买玩具,他们只会认为家长的错、才让男孩受了委屈,在所理解的范围和视觉里也尽是对家长不满,如果孩子长时间以这种思维角度去看待问题,他们就很容易养成忽略自身缺点、只盯着他人的不足去瞭望。

很明显,如果再遇上孩子不会讲话、喜欢戳伤他人痛处,这种低情商行为将会影响孩子未来的生活和社交质量,经常听到很多家长说“孩子不懂的事情,家长一定要多调教调教”,其实我们的孩子未必什么都不懂,他们只不过是用自己独有的幼稚眼光去看待事物,而且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要用他们听得懂的方式去沟通。

好了,关于孩子被集体排斥的育儿话题说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有过同样的经历吗?当时又是如何处理的呢?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育儿经验!

我是兰妈,专注于育儿领域解析作者,以亲身事例、各种家庭教育实例,来记录育儿感触的瞬间,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兰妈谈育儿一起学习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