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放假就游戏不离手,吵了无数次,忽略一点,游戏只会越管越难

大家好,我是萌仔妈!

一到暑假,便有父母感慨扛地起工作,就扛不起娃,而孩子呢,拿地起手机却拿不起课本。

萌仔妈有个朋友,在朋友圈玩笑似地写道:

"暑假是'王者赛道',不过有的王者在学习中超车,有的王者在游戏中狂奔,而前者的父母在贤臣和闲臣的角色里凭心情切换,后一个王的父母则像辅佐昏君的老臣,苦口婆心无用后,还想着给自己一句话的时间,'我还能劝劝'。"

朋友和老公都是双职工,一到寒暑假问题就来了:白天照顾不了孩子,只好请家里的老人过来帮忙。

但老人毕竟岁数大了精力有限,只能在三餐上尽力满足孩子,其他方面,孩子大了,老人也不知该怎么约束,怎么陪伴,但又不放心孩子独自出去找玩伴。

朋友下班回家,总看到孩子还埋头拿着IPAD,嘴里念念叨叨地保持着同一个姿势,蜷在沙发上。

一问老人,孩子已经打了很久游戏,老人劝说,他也不听,朋友心里又急又无奈,正是为这一点,朋友家里吵了无数次。

每次见面,提到孩子,也总能绕道孩子游戏上瘾的问题上,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游戏太害人了。"

孩子抱着游戏不撒手的确让父母头疼,但这是不是游戏的错呢?

萌仔妈前两天,看到了一项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结果表明那些身体活动水平低,性格不够活跃的男孩,经常玩游戏,出现抑郁症状的几率,会比每月只玩一次或少于一次游戏的男孩少百分之二十四。

其实,如果选对游戏,大脑有两个区域会不断受到刺激,一个是主观能动性与目标导向性区域,另外一个是海马体中与学习和记忆有关的区域。

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参与团队,解决问题,对放松心情,和社交需求都是一种满足。

游戏不见的是一样"坏东西",但我们看到孩子一直在那打游戏仍然会觉得担心,是因为孩子玩游戏的时间占用到了他应该正常生活和学习的时间。

学业有拖欠,熬夜不睡觉,无法做到有质量的用餐,父母特别关注的两个方面,"未来"和"身体"好像都被孩子无休止地玩游戏这件事拖住了"后腿",这才真正引发了我们的焦虑。

为了缓解焦虑,让孩子回归"正轨",我们自然就会把目光落在直观能看见的诱因上,强制切断孩子游戏的途径,就成了下意识之下的第一选择。

我家小阳台与邻居家窗户成L型,离得很近,没几天就能听见隔壁邻居和初二儿子争吵的声音,大多时候这些争吵的内容都是与游戏有关。

大家都是老邻居,打照面的时候也会寒暄几句。

邻居说自己也是没办法,"手机收过,电脑砸过,他还能使出鬼主意,从同学那里用压岁钱租个手机回来,这又是青春期,说两句脾气比我还大呢,小时乖得跟只小猫一样,也不知怎么就变成这样了"。

曾看到过一句话:"孩子的每一个让父母感到不满的行为,其实都在向父母释放一种求助信号,如果能抓准关键点,也就抓住了亲子关系的转折点。"

孩子把游戏和自由绑在一起,而父母却只是把游戏与不自律绑在一起,两种认知的偏差,制造了矛盾,也淹没了孩子"沉迷"行为之下的心理上的诉求。

其实我们大人也或多或少玩过游戏,有人只是作为消遣,也有人一玩就是一整天。可见并不是一玩游戏就会上瘾,也不是只有孩子才会有上瘾的问题。

●如果孩子接触游戏只是想获取一种暂时的放松体验,而生活中的其他部分仍能正常进行,父母并不必如临大敌。

因为孩子现在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很多时候他们的社交都不像从前,需要面对面地进行,哪怕是和现实生活中熟悉的朋友,通过网络交流也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规的途径。

而游戏是一些孩子交流的途径和交流的话题。

有时当孩子需要这种“社交谈资”来作为满足社交需求的条件,融入新模式下的团体生活,或微信与朋友的互动。

●可如果孩子的游戏行为几乎占据了生活的全部时间,并且因为游戏而对周围的人或事的态度变得消极、急躁,那么孩子就算上“瘾”了。

萌仔妈认为,找到孩子产生“瘾”的原因并做出应对,比只是简单粗暴地隔离成瘾物质更有效。

或许你会说,能有什么原因?原因不就是游戏的错吗?可实际上我们仔细想想,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存在“瘾患”。

当一个人购物成瘾,可能因为没有买到一件东西而辗转反侧,反复地查看购物网页,但下单之后,脑海里马上又会浮现出新的目标,开始新一轮的选择焦虑。

一个人追剧成瘾,看完一集后,或许会提示自己,“再看最后一集”,但结果却是一集一集地看个没完,哪怕熬夜困倦到不行,也不愿马上关掉屏幕。

不管是沉迷游戏、疯狂购物,还是熬夜追剧,都只是成瘾心理的一种“载体”,成瘾的源头,是心理上出现了 “空心”状态。

成瘾“载体”都是那些最初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物,游戏就是这样能带给孩子无意识快乐的事物。

如若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感到过于无聊、无人交流、缺少成就感、缺乏安全感,他更愿意反复、自主地去选择,让自己感到快乐和容易获得积极回馈的方式,游戏往往对那些过于沉迷其中的孩子来说,是一种逃避外部失控状态的方式。

享受了短暂的快乐和主宰感带来的“好处”,从中一旦抽离出来,对比之下“坏处”也就显现出来,焦虑、压力、否定、空虚,都会让“空心”的孩子想要再次“躲”进游戏里,这正是孩子在游戏中沉迷的重要原因。

孩子对游戏有所依赖,就把他的上瘾行为贴上负面标签,谴责、打压,所激发的潜在的羞耻感,或许并不像父母希望的那样能唤醒孩子,反而让孩子越来越抗拒或越来越想逃避,成为“瘾”的再一次触发条件。

我们常常觉得孩子离不开游戏只是不自律,是意志力的问题,但实际上要打破成瘾的“魔咒”光要求孩子是不行的,还需要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兴趣选择和交友途径,以及有互动的家庭氛围,有界限感的家庭模式。

只有当孩子真实世界的生活是丰富的,有吸引的,能与虚拟世界抗衡的,孩子才不会只埋在游戏之中找慰藉和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