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纳被上,红黄白相间的条纹布块与蓝色鲸鱼图案的布块不规则地拼接,色泽鲜艳。很难看出,这床被子已有近50年的历史,至今仍在使用,成了何家的传家宝。
“这床被子来之不易,是艰苦时代的印证。”何伟国介绍说,在他出生前,父母将邻居们用剩的布料东拼西凑,亲自缝制了一条小棉被,包裹过幼时的他、他的妹妹和他的孩子,陪伴着何家两代人成长,也传承着何家“勤俭持家,孝敬父母”的家风。
何家的“百纳被”,至今已用了近50年。
简介:20世纪70年代,何家父母为给即将出生的儿子何伟国御寒,四处凑齐棉布及边角料,缝制了一床被子。近50年过去,何伟国将这床“百纳被”保存良好,自己的孩子仍在使用。
传宝人说:这床百纳被很薄,却很“厚重”。它承载的是一种“勤俭持家,孝敬父母”的家风,教会了我要感恩父母,也成为我教育下一代的传家宝。
1975年年末,何伟国出生于广州。他听父母回忆,当时天气寒冷,自家物资匮乏。新生儿最怕着凉,为了给即将出生的自己御寒,父母挨家挨户向邻居凑多余的棉絮,又去服装厂收集用剩的针头线脑和边角料,回家后一针一针共同缝制了这床被子。被子长、宽各1米,足够幼儿使用。
5年后,何伟国的妹妹文文同样出生在寒冷的年末,被子就传给她使用。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何伟国的两个孩子大安和小安相继出生,被子又有了新的主人。天气微凉时,他们会盖着这床被子睡觉。
每年使用被子前,何伟国会先拿出来晒一晒,不使用时再清理干净,叠整齐放进衣柜。40多年过去,这床百纳被伴随着何伟国从屋顶漏雨、地上冒水的棚户区搬进市中心的电梯房,期间从未舍弃过。
在何伟国看来,这床被子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每每看到这床被子,仿佛就能看到当年父母顶着严寒四处收集布料,在灯下飞针走线缝制被子的情景,感受到当年生活的不易。尽管今天的物质生活富足,被子仍在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过去的困难,要勤俭节约,珍惜现在。
“虽然家里已经添了羽绒被、丝绵被等各种被子,但我依然会使用这床百纳被。因为它承载的是一种‘勤俭持家,孝敬父母’的家风,能让人产生温暖的回忆,是一件感恩上一代,教育下一代的传家宝。”何伟国说。
“勤能致富,俭可兴家。”与何伟国说起被子的来历时,从贫苦岁月中走过来的何家父母总会这样教育他。多年后,何伟国也是如此教育自己的两个孩子。
“我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会太高,只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不去盲目攀比。”何伟国告诉南都记者,日常生活中,他会告诫孩子们不要铺张浪费、不一味追求名牌。在这样的教育下,今年10岁的大安和5岁的小安都没有抗拒使用这床旧被子,反而认为这是爷爷奶奶亲手缝的,很有纪念意义。不仅如此,大安和小安穿的部分衣服,还是他们的表哥表姐留下的。
在何伟国家里,节省下来的部分钱会用在孩子的教育上,购买课外书、报书法班。5年前,得知一大学同学家庭突遇变故,何国伟还主动施以援手。“我希望能够在我的孩子面前树立榜样,尽一己之力,帮助更需要帮助的人”,他说。
如今,百纳被保存完好,但使用时间已久,被单越来越薄,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抵御严寒。何伟国将它带来参加南都举行的“岭南好家风”传家宝征集活动,希望能展现被子中蕴藏的父母之爱。他表示,在艰苦年代,人们需要勤俭节约渡过难关,而在生活富足的当下,更要用勤俭节约的习惯培养良好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