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些文字时,我的儿子已经和我怄气3天了。
仅仅是因为我说了他两句。
那天,我带他到好友家做客,好友家7岁的儿子,和我们问好后,就自觉的回房间写作业去了,还解释道:“作业不写完,我玩的不放心。”
要知道,我儿子不拖到假期最后一天是不会动笔的。
看着一旁游戏玩得正带劲的儿子,我只能默默感叹同儿不同命。
彼时,输了游戏的儿子却突然爆了一句粗口,热闹的客厅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我尴尬至极,顿时感觉脸上火辣辣的,下意识就批评了他两句。
儿子不服气,摔门走了,我鼻子一酸,为人母的挫败感席卷而来。
事后,我向好友讨教了很多育儿经,这才发现,孩子的问题只是父母问题的折射。
失败的从来不是儿子,而是我的教育。
其实,好友早几年就和我分享过她的教育观念:
孩子不能有特权感,该有的餐桌礼仪,做人礼貌一定要有。
比如要等长辈先动筷,不许移盘,不能在菜里乱翻,吃完要跟其他人说“我吃完了,你们慢吃”等。
当时的我不以为然,认为她给孩子定下太多规矩,男孩子嘛,不应该被条条框框束缚住,就该“不拘小节”。
儿子每次放学后都饿的慌,家里没其他人,我都让他先吃,看着他一路风卷残云,我却丝毫没有觉得不妥,只是欣慰他的胃口好。
儿子平时大大咧咧惯了,经常说话没大没小,动辄大声嚷嚷,我却没有放在心上,认为孩子慢慢就懂规矩了。
直到有一天,孩子哭着回家,说同学们都喊他“熊孩子”。
原来他班上有个同学过生日,请了很多同学到家里庆祝,儿子也去了。
结果儿子在同学家丝毫不拘束,不仅吃东西扒拉的到处是,还特别没有礼貌。
同学妈妈辛苦做了一大盘芋丸,儿子吃了一口就全吐了出来,直接嚷道:“呸呸,太难吃了,这是什么东西呀?”
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十几个同学都安安分分的待在客厅里玩,他却直接跑人家卧室找玩具,还不小心打碎了同学家的沙漏。
同学妈妈有些恼怒,说了他一句“你就是新闻上说的熊孩子啊!”
在场的同学们听了觉得有趣,一传十,十传百,再传到学校,大家便都喊他“熊孩子”了。
看着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儿子,我十分心疼,更无比懊悔:男儿走四方,教养,便是孩子对外交友的名片。
今天孩子每一个没有被纠正的行为偏差,不会自己慢慢走向正轨,只会越走越歪。
今天父母在孩子教育上忽略的每一个细节,不会被掩盖,只会在孩子成长的轨迹中逐渐显山露水。
只可惜我明白的太晚了,养成一个坏习惯何其简单,改变一个坏习惯却无比艰难。
不管我怎么努力,儿子总在不经意间就泄露出根深蒂固的毛病和缺陷,让他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我再也不以“开窍晚”为理由纵容他
自从认清了娃开窍晚的事实后,我放弃了挣扎,静待花开!
我想着说了他也没用,直接上手帮他做好一切。
再比如儿子脑子特别不好使,一道题讲了半小时,他还是一脸懵,关键他还坐不住,一小时就写一行字,还写得七歪八扭。
知道他是没开窍,我干脆眼不见为净,让他自己耗着去。
万万没想到,3年过去,我没有等来儿子的开窍,反而让他接受了自己干啥啥不行的事实,他越来越自卑,甚至出现了厌学情绪。
想起同为班级吊车尾的邻居,她家儿子8月下旬出生的,再加上开窍晚,从幼儿园,小学一路走来,都比别的孩子慢一拍。成绩基本“稳定”在班级倒数前三名。
可就是这样一个令人头痛的孩子,却在这学期突然从学渣逆袭到了学霸,老师时不时就在群里表扬她家儿子进步快。
原来这么多年里,邻居并没有和孩子的成绩死磕,也没有听天由命,而是努力培养儿子各种好习惯。
儿子好动静不下来,她便陪着儿子每天放学后户外运动半小时,既提高了孩子的专注力,又锻炼了孩子身体。
面对孩子一写作业就磨蹭的坏毛病,她便让儿子养成做计划的习惯,自己分配玩耍和学习的时间,培养他的时间观念。
儿子天天丢三落四,她就督促儿子做好整理清单,让儿子照着清单检查好东西,学会对自己负责。
在学习上,十年如一日地陪儿子阅读一小时,她说:“爱阅读的孩子,未来一定不会太差。”
“孩子12岁之前,是培养好习惯的关键期。”
男孩的开窍期不可控,但习惯却是可以早早培养起来的。
开窍晚,不是父母撒手不管的理由,而是要让父母理解孩子的难,用更多的耐心去陪伴,引导孩子的成长。
我再也不说“你是个男孩,不用干家务”
每次儿子想帮忙,我都拒绝了:“你把学习搞好就行了。”
我基本包揽了一切,让儿子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便捷。
好几次,儿子抱怨同学们嘲笑他不会系鞋带,我却没放在心上,转身就把他的鞋都换成了没有鞋带的。
不曾想,我含辛茹苦的付出,不仅剥夺了儿子的独立性,也把他惯成了一个不懂感恩的人。
有一次我肚子疼的难受,便叫了外卖给儿子吃,自己回房间休息去了,没多久儿子却推门而入,说:“盒饭太难吃了,妈妈,你给我做个菜吧。”
我有些心酸,儿子一句关心的话都没有,一心只想着自己吃好。
但我仍然爬起来给他做了饭菜,儿子却一如往常一样,吃完就放下筷子走人。
看着凌乱的饭桌,再看看已经躺在沙发上玩起手机的儿子,我突然觉得透心凉。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受之无愧感”,说的是一个人习惯了接受,就会觉得理所应当。
我突然顿悟了《特别狠心特别爱》书中说的那句话:
不忍心让他们从小体验生活的艰辛,也不懂在适当时机向他们索要,因此最终导致子女们一辈子艰难,一辈子朝他们索要!”
一想到我正致力于把孩子往“白眼狼”的方向上养,我就觉得细思极恐。
可静下心来,却又不得不反省:
一个从未被允许承担的孩子,怎能怪他遇事不懂分担;
一个从未感受过父母不易的孩子,怎能怪他不感恩父母的付出;
一个从未有机会管理自己生活的孩子,怎能怪他无法管好自己的人生呢。
如果可以重新养育孩子,我一定会给他锻炼的机会,让他从小学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让孩子在劳动和付出中,一点一点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这句话简直是我家老公带娃的真实写照。
他带起娃来一点都不靠谱,总是粗心大意,给孩子秋裤外穿,把娃落在车上,给孩子反穿鞋子。
老公带娃,还经常是“车祸现场”:带娃打球,直接把娃砸倒在地,出门一趟,孩子身上必然挂彩。
有一次老公甚至怂恿儿子爬树,结果儿子不小心从树上摔下来,不仅膝盖摔出几个血口子,左手还摔骨折了。
自此,我取消了老公的带娃资格,可是我全方面的保护,并没有让儿子成长得更加健康快乐,反而束缚了他的个性发展。
原本活泼开朗的他,越来越闷闷不乐,原本大胆好动的他,现在做什么都畏畏缩缩,身上总是缺少了什么一样。
我开始反思到底是哪里出错了,直到有一天,我无意翻阅了《养育男孩》这本书,这才发现,男孩的成长,爸爸的作用尤为重要。
第一阶段是出生到6岁,是温柔岁月期,母亲起主要作用。
第二阶段是6到13岁,是学着成为男人的时期,这个阶段是爸爸陪孩子的关键期,爸爸必须抽空制造和儿子一起的快乐时光。
第三阶段是14岁以上,是向男人转变期,这时期的男孩,需要成熟男人的引导,爸爸可以帮助男孩迈向更广阔的世界。
看来,我短视的爱,才是儿子成长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爸爸带孩子或许粗犷,但与男孩闹作一团,放开了撒野的玩耍,不仅释放了男孩的天性,也让男孩在运动中成长。
妈妈带孩子或许无微不至,却剥夺了男孩去探索和冒险的机会。
所以,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亲的角色,是妈妈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取代的。
有句话说的好:种一颗树最好的时间,一个是十年前,一个是现在。
养育其实也一样,虽然无法重来,但只要愿意反思与学习,任何时候都不晚。
所以,为人父母,我们当自省。
就在昨晚,我诚恳地向儿子道了歉,因为自省只是第一步,认识到错误后,我们还要勇于承认错误,下定决心去改变。
人生路漫漫,孩子变好的契机,永远在父母的转变中。
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也能从我的教训中,收获一些思考,给孩子带去更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