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老师要求家长写下孩子在家经常做的三件事,同时让孩子也写下父母平时常做的三件事。
当这位老师把这两个“三件事”做了统计归类后,却发现这么一个特点:
那些经常玩手机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总是眼睛不离手机,刷剧购物看视频,甚至是走路吃饭都刷机。
那些沉迷游戏的孩子,他们的父母通常不是玩扑克就是玩麻将,或者是沉迷炒股。
全班45个孩子,只有为数不多的孩子说自己的父母平时会在家里看书、弹琴、健身。
面对这样的结果,这位老师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不少父母总是觉得自己为孩子已经付出了太多时精力、时间和金钱,但孩子却依旧没能变成“别人家孩子”的样子。
在我看来,一个连自己都管不好的家长,怎么可能管好孩子呢?天天打麻将的父母,怎么可能让孩子成为自觉的学霸呢?
当孩子成绩不好时,当孩子不听话时,当孩子闯祸时,很多家长总是把责任推给老师,推给学校,推给社会。
教育规律上有一个定论:在走进社会之前,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孩子学到的绝大多数东西都来源于父母与家庭(家族)。
比如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问题,相比于家长,老师更难保证孩子养成好习惯。
如果父母拥有好习惯,孩子就会有模仿的对象,养成好习惯就相对容易。
同样,老师也保证不了孩子一定会有好成绩。
只有父母先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孩子才有可能静下心来,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一步一个脚印迈入更好的学校。
前段时间,有一个被全网怒赞的彝族小伙苏正民,他就读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毕业典礼上,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做了发言。
在他的致谢中,有这样一句话:
“虽然家庭贫困,但父亲却是一个极其嗜好读书学习的人”。
正因父亲的影响,他才爱上了读书,并且读得如此优秀。
我在一本名叫《朗读手册》的书中看到了这样一句话:
“你或许拥有无尽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是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因为我有读书给我听的父母亲。”
在我看来,孩子最富有的,是拥有一对爱学习的爸爸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