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男孩临近考研,感冒发烧、咳嗽、长疹子,焦虑可以毁掉一个娃

23岁的小蓦大学毕业了,跟所有人一样,毕业即失业的恐惧始终笼罩着他。想想自己缺乏竞争力的学校和专业,大三就开始了考研筹备。奈何天不遂人愿,考试失利之后,只能来年再战。

小蓦的家,也是许许多多普通家庭的代表:双职工家庭,生活不是那么费力但也绝对谈不上轻松,唯有努力工作,供养儿子上学,为儿子攒“老婆本”。当小蓦把全职备战考研的想法说出来时,父母表示了反对。

原因很简单:小蓦的考研并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例如:想要提升自己某方面的技能或是自己喜欢的某个专业方向,只是单纯地对于学历找工作的影响,产生了焦虑。父母的建议是:让小蓦边工作,边备战,或者是工作几年后,直接读一个不用考试的研究生,反正也是为了拿学历。

但小蓦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为此还在外面单独租赁了一个小单间。然而,考前一周,小蓦毫无征兆地突发疾病:感冒发烧、咳嗽、身上长疹子……最终小蓦任由父母怎样劝慰,依然执着地放弃了考试。

在我看来,击败小蓦的不是考试,更不是疾病,而是自己的焦虑。我和你说说我的看法,或许对你育儿有帮助。

首先,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意见至关重要,用“权威”两个字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其次,小蓦本身对于找工作就存在压力和焦虑,加上父母的反对,自己坚定地要备战考研,更是让小蓦对于考试的结果,有着无比的期待。

当对于结果过于期待,往往容易产生“输不起”的心理,积攒到一定程度,心理状态就会通过身体来进行表达。结果,你知道了,小蓦生病了。

小蓦生病,一方面是自己的焦虑积攒产生的躯体化;另一方面也是小蓦对于考试缺乏信心的表现。潜台词是:你们看,我已经生病了,所以我没办法考试,并不是我不想考,而是我真的不能考。

生病,帮助小蓦解决了一个“非常艰难”的问题:他不用再面对考试了,可以给自己一个合理化的理由,让自己停下来。

那么,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如果当时父母亲对于小蓦表达支持的态度,小蓦是不是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猜想,大概率会好一些,起码小蓦不会这么纠结,心理压力如此之大。

熟悉我的粉丝,应该会记得,我之前还讲述过一个高考生的故事。连续两年高考,都发生了同样的身体不适:上吐下泻,考试都没有办法正常进行。

有时候,我们对于孩子的情绪感知度太低,无法得知孩子当下的状况,却始终对于孩子的各种表现保持着敏感度。当我们要求孩子具备某项能力,掌握某项技能的时候,应该考虑孩子是否有足够的心理资源来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我应该怎样调整孩子的状态?

刚入园的宝宝,或多或少都会有分离焦虑。焦虑值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父母与孩子建立的依恋关系如何;另一方面取决于父母如何处理孩子的分离焦虑。

例如:宝宝入园一段时间(几天、一周、10天)就生病。除了考虑老师的保育工作是否周到,更应该考虑孩子的心理适应性是否达标,是否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课堂表现、回家后的作业表现等具体行为,忽视孩子的心理发展与个性特征是否具备适应能力,也容易造成孩子的焦虑、恐惧心理。

其实,焦虑并不是一无是处,它的作用之一,就是作为我们人类进步的动力。例如:考试前有焦虑,所以加大学习投入;上次考试不好,感觉到羞耻,这次更加努力。所以,让孩子保持健康的羞耻感和适度的焦虑,是非常必要的。

麻烦的是:如何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过度焦虑呢?

首先,每个人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承受力也有所不同,没有办法一概而论。唯一的途径是:需要父母保持比较敏感的感知力。其次是学会调节孩子的情绪,不给孩子造成多大的压力。

我举一个例子,你就会明白了:伊伊妈妈说,孩子从上一年级开始,只要是考试,前一晚就会产生入睡困难,常常自己下床继续看书到凌晨2-3点。孩子这样的动力,是好的,但是行为上对身体是有破坏性的。

妈妈说:“我们从来没有要求过她必须拿第一名”。我相信妈妈没撒谎,但是我也相信妈妈肯定说过类似的话:

好吧,我编不出来更多的了!虽然没有明确告诉孩子必须要拿第一,但类似这样的话,也是指向了成绩。

我想表达的是:希望孩子成绩好没问题,但一定要注意到孩子的压力状态,别让过度的羞耻感和焦虑压垮了孩子。与其责备、说教,不如帮助孩子获得提升。

TIPS: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出现入睡困难,无精打采,胃口不好等表现,排除身体原因后,要考虑心理因素的影响。想想最近发生了什么?对孩子有哪些影响?

结语:孩子当下的状态,一定是在与父母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我不能一味地要求父母要怎样,毕竟大家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并且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但是,作为父母我们可以保持一颗学习的心态和敏感的感知力,随时发现,并及时调整孩子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