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方法学了“一箩筐”,就是用不上?八成是少做了这两步

“今天又吼孩子了,明明知道吼孩子不好,也学了很多应对这种情况的方法,但情急之下,根本顾不上想。”

“即便脑海里隐约浮现了之前学的知识,但盛怒之下,也没有力气去用这些方法。”

不知道你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呢?

学了一堆育儿知识,当时觉得很有道理,但一到具体情况中,根本想不起来用,还是惯性地延用老方法,之前埋头苦学的方法论成了一缕青烟,飘向了远方。

这就像一个孩子去买东西,刚学过怎么算钱,但当时没有纸笔,也没有老师在旁指导,他会感觉很困难。

这里的道理很简单,因为他只是知道,但并不熟悉,所以压根谈不上灵活运用。

育儿上也一样,从学习到运用,绝对不是简单地把知识记在脑子里,自认为听懂了,就能灵活运用的。

当我们从一篇育儿文章中,学到三个步骤可以解决某个育儿问题时,感觉很有道理,立马收藏文章,或者拿出小本本记录下来,就会有种「学会了」的错觉。

这是很多人学习中会遇到的一个大坑,也是导致我们无法运用的主要原因。

罗永浩分享过他的学习方法:我每天要求自己写够五篇阅读心得,短短几个字就行。因为真正的学习就像「缝扣子」,把新知识缝到原有知识结构中。

经常这样做,才能把所学的碎片知识,进行联网,形成自己的知识架构,才不会丢失。

只有自己的知识才有可能拿来用,不是自己的知识何谈灵活运用。

就像前面罗永浩所做的,每天写五篇阅读心得,通过自己的思考加工,和旧有知识进行关联,形成自己的思考。

刚才说了知识缝合,连接的过程,是让我们理解地更深刻。但理解深刻,不代表就会用。

刚开始,孩子闹情绪,我学习了共情三步曲:定义他的情绪,理解他的情绪,引导他解决问题。

一次孩子哭闹时,我打算采用这三步曲,但我发现,当我去教孩子定义他的情绪的时候,孩子只顾着哭,根本听不进去我说的话。

当天,我在育儿复盘中,写下了事情的全过程。

分析哪些地方可能有问题,并翻阅了相关育儿书籍和文章后,我找到了新的理论支持。

“孩子的理智脑要到20岁左右才发展成熟,在这之前,他经常被情绪脑支配”。

也就是说,当孩子情绪上来时,他的理智脑基本处于罢工状态,所以你跟他用理性沟通,就相当于用断了的电话线接通电话,孩子肯定是接受不到的。

所以下一次,孩子哭闹不止时,我选择静静地抱着他,告诉他妈妈爱他,先安抚他的情绪。或者把他带到一个安静的地方,陪着他先宣泄完他的情绪。

当他安静下来的时候,再进行上面的三步曲。发现孩子就更能接受,并慢慢学会理性思考。

像这样反复学习——实践——反思——修正几次后,我找到了最适合我俩的「共情」方式。

学习就像是一个滚雪球的过程,必须要经历上面这样的反复锻炼过程,才能将一个知识真正揉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变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信手拈来,举一反三。

有人可能会质疑,教育孩子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吗?当父母也太难了吧。

但学习就是一件需要克服天性,做到延迟满足的事情。只有刚开始“用心”,“费力”地进行这样的打磨过程,才会最终做到“毫不费力”。

况且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你不吃学习的苦,必然会吃生活的苦;你不吃教育孩子的苦,必然会吃没教育好孩子的苦。你说呢?

看完文章,欢迎把你的【思考和心得】写在评论区,让每一次的学习都留下点痕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