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他没有其他的症状,只是睡觉时偶尔会打呼噜、鼻塞。陶陶爸妈原本就是佛系养娃人士,对这些并不在意。
结果是一次牙齿检查,查出了腺样体的问题。
在这之前,陶陶爸妈压根都没有听过腺样体这个词。这么小的孩子要做手术,全家人肯定都是不愿意不忍心不放心的。
还好,陶陶的腺样体不算严重,只有一度。于是来就诊东济堂儿科大夫,问有没有什么中医的办法可以改善。
腺样体也叫咽扁桃体,它长得就像半个剥了皮的桔子,是一块淋巴组织,长在宝宝鼻咽的顶壁和后壁交界处,两侧咽隐窝之间。
腺样体和扁桃体一样,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长大,2-6岁时为增殖旺盛期,10岁以后逐渐萎缩。
说的通俗一点,腺样体和扁桃体都是免疫器官,他们手拉手是我们呼吸道的一道防线。
通常情况下,它是一个好的呼吸道侍卫,那为什么会肥大呢?
因为太多次数的反反复复感冒,发烧,过敏性鼻炎,咳嗽等等呼吸道疾病,一路把它刺激成了老油条,它慢慢皮厚了,增生了......
当它皮厚增生到一定程度,慢慢堵塞你后鼻孔时,孩子就会出现呼吸不顺畅,鼻塞,整天皱鼻子、揉鼻子。
陶陶爸是个甩手掌柜,淘淘妈又比较粗线条,陶陶基本属于被散养长大的。
大冬天,孩子衣服经常穿得少,被冻感冒是经常的。
同时,在陶陶爸吗的喂养观念里,没有什么是孩子不能吃的。只要他想吃,即使生病,也不忌口。
腺样体跟扁桃体都属于人体免疫系统,它们把住鼻腔和喉咙的要道,是病邪入里的必经之处,类似于一个门口的守卫。
经常感冒,又拖着不处理,中医来讲就是表邪一直不祛,身体一直都不能放松警惕,这个看守大门的守卫就不能休息,必须日夜加班工作,压力就会增大。
这些垃圾就堆积在中焦,时间长了发酵生热,这些热会随着消化道往上走,熏蒸上焦,咽喉和腺样体的位置,从而也引起腺样体的充血肿大。
陶陶的口臭,大便干结也是这个原因。
脾胃阳气弱了,对于水液的运化就出现困难,这时候就很容易生痰湿。痰湿淤堵在腺样体的位置,就形成痰核。
大夫给孩子家长进行了滔滔不绝的育儿知识大科普(此处省略八万字),然后给他们定了一堆规矩:
这样才能慢慢的把脾胃的阳气养起来,脾胃阳气足,吃的食物都可以转化,不生痰湿,不出积食,对腺样体的娃才好。
可以说对于腺样体的孩子,运动是最好的修复方法。动起来,气血循环也可以加快,在腺样体位置的淤堵,也可以随之减少。
正气足的孩子自己能好,正气不足脾胃不好的孩子,十天半个月都在流鼻涕,自己很难好,还会因为病程太久,影响生长。
最后大夫给他们提醒:腺样体肥大,不是三天两个月形成的,也不可能吃点什么神药,三天两个月就能改善。
养护过程一定是比较漫长的,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而且,也很可能会有反复。但是只要坚持下来,慢慢就会有收获。
接下来的一年,陶陶的生活做出了很多改变:
以前一年四季都吃冷饮,改变后,只有夏天的时候会吃一点,生病的时候是一点都不会吃的。
调整饮食后,多吃素,少吃肉,晚上尽量不吃肉。舌苔不好了,大便不通畅了,零食那些乱七八糟的垃圾食品就不会吃了。
改变生活习惯后,陶陶每周都有篮球课,还有空手道课,只要天气好,放学不坐车,步行走路回家。运动量比原来大了很多。
以前我哥嫂说,感冒不处理,一周也能好。后来腺样体后,不再拖着鼻涕不处理了,感冒一开始就重视。
另外,为了更好的促进恢复,陶陶爸妈还学了几个简单的推拿手法,坚持着做。
每次生病,陶陶妈都会打电话或者发微信给大夫,大夫再根据孩子的情况,给一些食疗或者中成药的建议。
就这样,病了吃药,好了运动,病了再吃药。
等到这一年过去,陶陶的生病频率慢慢降低了,再过了一年时间,陶陶爸妈都习惯了这种少吃肉多运动的生活方式,电话问诊就更少了。
再后来,陶陶上了小学,腺样体的症状几乎都没有了,只有生病时偶尔会出现一下,但是已经不太需要担心了。
随着年龄增长,腺样体也逐渐在缩小。陶陶爸妈连检查都没再去做,因为觉得没什么必要了。
对于腺样体手术,如果不太严重,没有影响到睡眠和呼吸,其实是可以考虑不用做手术的。
因为毕竟是身体的免疫器官,腺样体切除后是不可再生的,对免疫力会有影响。
在腺样体的调理上,生活方式的改变一定是最重要的。症状严重的可以去找中医调理,重视每一次感冒的治疗。
如果是比较严重了,还是建议找靠谱的医生综合评估后,给出最适合孩子的方法。
但不管选择什么方法,像本文讲的一样从生活方式上做改变,做推拿,坚持下去,对孩子来说肯定都是有帮助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