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列举孩子最让父母头疼的事,屡教不改一定会上榜。父母总是不明白,同样的错误,孩子为何会一犯再犯。
而面对孩子这样的情况,父母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翻旧账,把孩子以往所犯的类似错误一个个列举出来,训斥其屡教不改,认为这样可以让孩子长记性。
但是,结果却让人失望。因为,翻旧账式的沟通不仅无效,甚至还有害。
心理学有一个“标签效应”,指人一旦被下了某个结论,就如同商品被贴上标签,会自觉让自己的行为和标签一致。
一位朋友出门从不带伞。问其缘由。她说小时候丢过几次伞。只要丢伞,母亲就会把她以往丢伞的旧事重提一遍。时间长了,她就坚信,自己带伞出去绝对会弄丢。所以现在宁愿淋雨,也不带伞。
母亲不停地翻旧账,给她贴上丢三落四的标签。在潜意识的推动下,她反而会更容易遗忘物件。
相反,如果母亲能在她因丢伞而沮丧时不翻旧账,而是提问:“下次如何做,可以避免?”并找时机称赞她细心,她一定不会因担心丢失而不敢带伞。
标签具有导向作用,无论是好还是坏,都会影响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使其向标签所示的方向发展。儿童因为心智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受标签的影响。
因此,当孩子犯错时,父母应该用正确的理念去覆盖错误的认知,引发孩子正向思考;应专注于如何帮孩子养成好的习惯,而不是反复指责其错误行为。
正如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中所说:“如果我们的关注点都在负面的事情上,怎么可能期望孩子找到通向正面和成功的方向和力量源泉?”
“水知道答案”的实验,让我们见识到语言的巨大能量。对水恶语相向,结晶会变得丑陋;称赞褒扬,结晶则十分美丽。水尚如此,何况孩子。
《正面管教》作者简尼尔森曾说:“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想要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自己很糟?”
父母翻旧账,不停指出孩子以往的错误,不停强调他做得不好的地方,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不信任,会认为自己很糟糕,做什么都不行,最终会破坏孩子的信心。
有一个人,父母总说她笨,学什么都学不好。其实她挺努力的,但父母总看不到她的付出和进步,只会在她成绩糟糕的时候指责她,不停重提她以往的失败。慢慢地,她认定自己就“不是学习的料”。这时,父母再怎么嘲笑、训斥,她都无所谓了,也彻底不学了。
有句俗语说得好:“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信心是一个人愿意去尝试、去变好的最大动力。父母若为孩子某个不好的表现而损害孩子的信心,无疑是丢了西瓜捡芝麻。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出:“一个孩子终生,所寻求的就是两样东西,一个叫归属感,一个叫价值感。”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孩子天生渴望被父母看见。
若父母只在孩子表现差的时候才能注意到孩子,孩子则会通过不当行为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能被父母反复提及的,一定是父母最在乎的。为了寻求关注,孩子会更倾向于重复犯这些错误。
相反,若父母转而关注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忽视其不当行为,孩子就不需要为获得关注而一再犯错。
另外,没有人喜欢总批评自己的人,即使知道对方是出于关心。
有一期育儿节目,家长因孩子网瘾求助专家。专家深入了解后,发现孩子最早并未沉迷游戏。只是每次打游戏时,父母都会在一旁唠叨批评,说他不守承诺,总是违反约定。时间一长,孩子和父母间的冲突愈演愈烈,最后孩子为赌气干脆不上学,天天在家打游戏。
哲学家岸见一郎提醒家长:“只有与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才能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有效指导。”
不断翻旧账,无疑是在孩子伤口上不断撒盐。即使是血浓于水的亲子关系,也经不住如此反复伤害。当亲子间竖起高墙,父母则很难再影响孩子了。
“好父母嘴上都有一条拉链,从不对孩子随心所欲地说话。”为人父母,不该做孩子喋喋不休的差评师,而是用信任和鼓励托举孩子,让他们有信心在不断犯错中成长,灵魂充盈,心中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