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父母一定是“游戏高手”!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金荔枝奖主持人,江苏广播优秀主持人特别荣誉奖获得者。超过20年的默契搭档,温暖而不失幽默,诙谐又真诚体贴,成为江苏上空经典的广播声音印记。

当孩子捣乱、粘人、胆小、封闭自我时,父母应该怎么办?当孩子故意说脏话时,父母应该怎么办?……

游戏被喻为亲子沟通的“双向翻译机”。它帮我们翻译孩子每一个行为背后的内在需求,也将我们的爱意传递给孩子。

适合亲子互动的游戏有哪些?男孩和女孩的游戏有区别吗?游戏力适合多大的孩子?……这些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 什么是游戏力,游戏力对亲子关系的培养有什么作用;

定期为曾获得美国教育出版学会金灯奖的《小尼克家庭杂志》及《波士顿环球报》撰写专栏,并为父母、老师及托育专业人员规划游戏式教养的相关研习活动。

提到童年,大家最快乐的记忆是什么?在我印象中,最快乐的是爸爸把我举过头顶转圈圈,我一边笑一边大喊再来一次!还有和爸妈一起玩猫捉老鼠的游戏,爸爸永远抓不到我,我在房间得意地大笑。爱玩游戏是人的天性,游戏让我们拥有一个终身难忘的童年。今天我和大家分享《游戏力》这本书,说说什么是游戏力,游戏力有什么用,游戏形式有哪些,游戏失效怎么办。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帮助您有效改善亲子关系。

本书作者科恩是美国杜克大学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学家,游戏力养育创始人,游戏治疗师,亲子关系专家,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他也是一位父亲,而且他的女儿很优秀,是哈佛大学的研究生,这点增强了本书的信服力,因为作者有实战经验而不是空谈理论。

作者的女儿也在一个采访中表达了对父亲的感谢。她说:今天,作为一个年近30岁的研究生,我在生活中拥有许多珍贵的亲密朋友和重要的浪漫关系。这些都会让我由衷感谢父母,用重视游戏和联结的方式陪伴我长大,这些理念和想法已经深植于我的心中。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什么是游戏力。游戏力,它不单单指孩子玩游戏的能力,更是一种在玩耍中进行亲子互动的养育方式。它最突出的特点是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游戏力的游戏强调亲子互动,例如玩积木、小汽车时,不是让孩子单独玩,而是父母也参与其中,这样才有游戏力。游戏其实是一个载体,孩子爱玩,但无法精准地表达情绪,父母通过游戏表达对孩子的爱,读懂孩子的情绪,这个过程就比较轻松自然。

还记得孩子在襁褓中,对你甜蜜的凝视吗?还记得他蹒跚学步时,摇晃着扑向你怀里的情景吗?还记得在床头给她讲睡前故事的温馨时光吗?

但幸福似乎总是那么短暂,我们经常发现自己与孩子陷入战争状态,所渴望的亲密交流遥不可及。我们依然爱孩子,但那曾经清澈纯真、饱含信任的凝视却退出了我们的记忆。

孩子天生的好奇心、生命力让我们逐渐感到无奈、烦躁甚至愤怒,到了更大一些的时候,演变成惩罚、唠叨、冷战,亲子关系慢慢出现裂痕,这时就需要游戏力出场来修补裂痕,重建父母与孩子的联结。这个方式轻松不尴尬,易于孩子理解,易于捕捉孩子的真实情绪,所以游戏力的第一大作用是培养亲密感。游戏是亲子间的翻译机,比如让孩子难以理解的我爱你,抽象、飘在空中,而游戏中的触摸拥抱、欢乐的气氛……都便于孩子理解,帮助父母把无条件的爱翻译给孩子听。

第一个游戏,爱的香香:我们把面霜或按摩油变成爱的香香,香香抹到孩子哪里,爸爸妈妈的爱就跟到哪里。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爱意的眼神和温柔的触摸很关键。这个游戏换种玩法,就是爱的泡泡。

第二个游戏,爱之枪:攻击性玩具也可以变成温柔的游戏。作者谈到,他曾被一个男孩用玩具枪指着,这其实是男孩的自我保护或者为了吸引人注意。作者没有直接说教,而是说你找到我的爱之枪了,假如我被这枪打中,我就一定会爱上开枪的人。男孩朝他开了一枪,他就去追男孩,对他说我爱死了之类的肉麻话,男孩一边笑一边说,走开好恶心,不要爱我……

孩子的内心就像一个杯子,需要关爱来填满。捣乱、粘人、胆小、没有安全感、叛逆、排斥、封闭自我的行为其实是需要大家关注他、重视他。

作为孩子,他从哪里得到初始的自信呢?

第一波自信来源于刚出生时获取基本生存需要的能力,一哭就得到奶,一笑就有人跟着笑。

第二波自信来自蹒跚学步时,发现自己可以对别人说“不”,并坚持自己的意见。

第三波自信贯穿于孩子在这个世界寻找自己位置的全过程,尤其在同龄人世界。

当孩子逆反骂人,怎么样用游戏让他开开心心地不说脏话?首先,我们要了解孩子说脏话的原因。作者说,孩子骂人,往往不是因为他不懂礼貌,也不仅仅是求关注,更多的时候是骂人能让孩子感到很有“力量”:既有“力量”支配自己的言行,又有“力量”伤害别人的感情。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明白,要解决骂人的问题,不能只简单制止骂人这个行为,而是要想办法满足孩子对力量感的这种需求。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你可以随便说臭屁,但是你绝对不许说豆沙包。”绝大部分孩子一听到这个话,就会立刻改说豆沙包。当孩子开始说“豆沙包”,我们要表现得大惊失色:“喂,刚跟你说过不许说的!不许说!不许说!”最好再配合动作,比如跳起来去捂孩子的嘴,孩子多半会跑开,还一边跑一边喊“豆沙包”,那么我们就假装使劲追但追不上他,最后只好捂住自己的耳朵……

大家都能想象得到,孩子捉弄大人成功后开心得意的样子。他对力量感的需求已经在这个游戏中充分实现了,不再需要通过故意说脏话来获得满足了。

作者是这样解释的:这些游戏不仅仅是利用了逆反心理而已,甚至也不只是为了把孩子的叛逆行为引向正途。这类游戏事实上让孩子体验两种“力量”:一是话语权的力量,一是闯禁区的力量。这些都是发展自信心的重要因素。游戏只是以愉快好玩的方式,让孩子得到对这两种力量的满足而已。

游戏力的第三大作用是培养孩子的情商。

培养情商从控制自己的情绪开始。训练孩子的情绪力,第一步是让孩子自由地释放情绪,当孩子发脾气或者难过时,不适合马上跟孩子玩游戏。对孩子内心需求的理解和接纳,才是游戏力的核心所在。孩子闹情绪时,首先是让孩子畅快、自由地把情绪表达出来。我们传统的做法往往是回避负面情绪,习惯性地压抑自己的情绪,并且也常常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情绪。

第二步是帮孩子认识情绪。比如什么是生气?我有多生气?什么事更容易让我生气?书中介绍了一个工具,叫情绪测量仪。根据我们想跟孩子讨论的不同情绪,可以相应地叫“愤怒测量仪”,“紧张测量仪”等等。

测量仪的形状像一把尺子,上面是1-10的刻度,用数字或颜色代表轻重。比如绿色代表最轻,黄色代表中间程度,红色代表最严重。有些男孩喜欢恐龙,就用温顺的恐龙表示程度最轻,霸王龙表示最严重。这个测量仪的作用是帮孩子更准确、更直观地认识情绪的强度。

让孩子自由地释放情绪、帮孩子认识情绪后,要帮孩子培养正面情绪。给大家介绍一个吹紧张的游戏,就是深吸一口气,想象紧张的感觉都积聚在胸口,然后用力吹出来。其实这就是一次深呼吸。

很多孩子有起床气,作者也遇到过女儿不愿意自己穿衣服的情况。心理学家当了爸爸,面对的难题也跟我们大多数父母差不多。他一开始也会烦躁,觉得穿衣服这种小事,孩子明明做得到却不肯做,就是故意跟家长作对。但讲道理和催促没什么效果,反而让大家都越来越不耐烦。

有一次,作者情急之下,抓起女儿的两个布娃娃,表演起了玩偶剧。通过游戏,女儿不仅自己穿好了衣服,还笑得乐不可支。通过这样欢乐的小游戏互动,还能避免孩子产生被强迫的感觉,保护孩子的自主意识。前面讲自信心的时候我们说过,能自己说了算,坚持自己的主张,是自信成长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本能需求。所以,用游戏互动的方式来解决孩子早晨不起床、生病了不吃药、挑食不爱吃蔬菜等问题,并不是耍花招骗孩子听话,而是在遵守必要的规则和保护孩子的自主意识之间,找到一种很好的平衡。

游戏力的第四个作用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力。

你怎么帮孩子纾解压力?游戏、玩耍,是我所知道的最好的解压方式之一!

我们先要理解孩子的情绪,告诉孩子“我知道你有压力”,然后,和孩子说“我们一起玩会儿吧!”这里有一条建议给家长,孩子写作业前,留10分钟玩枕头大战,完成作业后,再玩10分钟。做作业还是挺辛苦的,持续用脑很容易疲劳,枕头大战这样的游戏能活动全身,这样孩子做作业时,疲劳、挫折、沮丧的感觉就会慢慢消失了。

游戏力有这么多作用,那么哪些游戏适合亲子互动,或者说什么样的游戏才是好游戏呢?

好游戏的黄金标准是能带来笑声,笑声是建立联结的信号,是成功完成挑战的象征,也是孩子不再觉得痛苦和受伤的标志。常见的游戏有打闹游戏,比如枕头大战、揪尾巴、扔纸球、打枪。

打闹游戏有一定的攻击性,大家可能对这一点有些担心。因为在很多人看来,“攻击性”是一个负面概念。但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适当的攻击性对我们的生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原始社会开始,捕猎这种攻击性的活动就是我们祖先获得生存资源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们大可不必谈“攻击”而色变。我们需要做好两件事,一是让攻击性有合适的渠道宣泄,一是学会自控。孩子需要的不是逃避攻击本能,而是与攻击的冲动和平共处。假如我们不让他们在游戏中练习,他们就会在真实的生活中练习。打闹游戏,不仅让孩子以健康的方式宣泄攻击性,在玩耍的过程中,孩子还能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攻击性。

角色置换也是一种很好的游戏方式,孩子可以在游戏中扮演老师、父母、医生、怪兽这类强势、有权威的角色,大人则扮成弱小、服从的一方,最好能用夸张滑稽的方式,把现实中孩子的沮丧、害怕、无奈在游戏中表现出来。

可能很多人会问,男孩和女孩的游戏有区别吗?作者有个观点,给女孩更多勇气,给男孩更多关怀。这是什么意思呢?现实中我们因为性别而有所区别地养育孩子,这样会让孩子无法发挥全部的潜能。传统上,我们不太鼓励女孩自由探索,因此她们的翅膀显得软弱无力,需要帮助才能发现自己的力量之屋,男孩则经常彷徨于自己的情绪力,孤零零地面对自己,没有拥抱体贴……

人们会因为性别而区别对待婴儿,在桌面实验中,同一个婴儿,一半人被告知是男婴,一半人被告知是女婴。当大人听到哭声,他们会快点去抱女婴而较慢抱男孩,鼓励男孩去探索。当9个月大的男婴女婴看到弹出的小丑而哭时,他们认为男孩是因为生气,女孩是因为恐惧,而其实是不应该区别对待的。

有人问,游戏力适合多大的孩子?其实多大年龄都适合。不过,根据不同年龄的孩子的特点,游戏方式需要做相应调整。也有很多父母担心,大孩子会不会觉得这些游戏傻、幼稚?对此我想说的是:不管多大的孩子,内心都渴望与父母亲密联结,都需要父母陪伴。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游戏的方式和难度,从主导慢慢变成跟随,让孩子感受到你一直在不远处关注着他。

游戏力虽然有很多好处,但也不能包打天下,游戏失效时应该怎么办?

养育的基础就是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结,构建好的亲子情感联结不容易,而亲子联结一般有两个方式:游戏和理解情绪。当孩子非常生气、沮丧或害怕时,他们不会想玩耍,这时需要的是共情。开心的情绪也可以共情,比如家长说:“这真是太激动人心啦!看你,多开心!”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在互动中不断“翻译”孩子的表现,如果游戏“失灵”,那么背后往往隐藏了一个深层的需求,我们要去发现孩子的深层需求。

用游戏解决具体问题,只是我们的养育方法,而不是我们的养育目标。穿透表面,发现并满足孩子的深层需求,才是养育互动的真正目的。如果我们仅仅把游戏看作是让孩子乖乖听话的工具,那么孩子很快就识破了,游戏也就失效了。如果我们把游戏作为和孩子联结、向孩子传递亲密与爱的桥梁,那么它就会拥有持久的力量。我们在游戏力中为孩子培养起来的亲密、爱、安全感与自信心以及情绪恢复和控制能力,是孩子适应力的重要来源和滋养。

谈到陪孩子玩游戏,大家的共识是:要有创意,有耐心,也有体力。所以父母自身的状态特别重要,只有自己状态好,才能更好地与孩子互动。因此,《游戏力》最后一个章节叫做——为我们自己充电。怎么做呢?其实核心就是——相互倾听,为自己蓄杯。“蓄杯”是游戏力的关键词,不仅孩子需要蓄杯,成人也需要。而蓄杯的最好方式,是为自己找一个倾听者。这个倾听者是配偶也好,朋友也好,心理咨询师也好,重要的是尊重你,对你的话题感兴趣,但不会指手画脚,教你如何做。把自己的情绪问题与孩子的问题分开,先处理好自己的问题,才有力量帮助孩子。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游戏力不只是“游戏”,而是一种玩耍式的亲子养育方式。它能帮助父母透过游戏,看到孩子内心的真正需求——对爱的需求、对力量感的需求,然后及时满足孩子,培养亲密感。

游戏是假的,游戏中的情绪和感受却是真实的。大人跟随孩子的脚步,配合他们游戏,就能让孩子有机会处理自己的感受,有机会重获自信与亲密,蓄满心中爱的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