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女儿一眼,“去,帮你妈倒杯水。”
儿子的声音传来,“好咧。”赶忙给我倒了一杯水,给我端了过来。
这是发生在我们家的真实事件,女儿嘴里抱怨着“不公平”,说我总是偏心弟弟,我用1句话,让她哑口无言。
表姐跟我说起这件事时,眼睛里藏不住的得意,似乎想让我夸她是个大聪明。
我有些尴尬地笑了笑,“你这是偏心眼啊!”
没想到表姐一脸认同,“是啊,我承认偏心儿子。可你也看到了,姐姐懒,弟弟乖,我喜欢谁,这不是一目了然的事。”
表姐公开向女儿承认自己偏心,或许没想到这样的话,会让她女儿有种无助的感觉。她没有反驳表姐的话,可能也是觉得不管怎么样都无法得到妈妈的爱,这很容易会影响到孩子的自我价值。
家里有2个以上的孩子,其中一个人被父母特别地偏爱,会给予他额外的奖励、关爱,这就符合父母偏心的定义。
妈妈喜欢哥哥、爸爸喜欢弟弟,只要偏袒其中一个孩子,另一个孩子就会不平衡。除了“比较疼小的”、“重男轻女”、“喜欢成绩好的”这些刻板印象外。父母在两个孩子之间会产生偏心,往往是因为对方“表现比你好”的特质,更让人喜欢。
也就是说父母把两个孩子放在一起比较,比如我表姐,她觉得自己通过一句话“给我倒杯水”,通过2个孩子的对比,得出结果:女儿懒,儿子乖。从而心安理得偏心儿子,因为儿子更深得她心。
可事实呢?我发现了一个小细节,表姐看儿子的眼睛都在笑,而看着女儿的眼睛都好生气!
表姐的女儿曾悄悄跟我说过,“我要买什么东西除非必需品,不然我妈基本不理,而我弟弟要啥给啥。我那时候心里有气,所以处处跟我妈作对。”
你看,表姐对待2个孩子明明区别很大,明明偏心眼,可她却找了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我也不想偏心,可女儿不省心,还是儿子乖。
很多妈妈生了二胎后,会特别执着于“公平”这件事,想要一碗水端平。大宝有的,二宝也会有一模一样的,对待2个孩子不偏不倚。可“公平”这件事并不是父母说了算,而是孩子说了算,只要孩子觉得不公平,2个孩子之间就会有数不清的纠纷和冲突。
事实上,“公平地对待每个孩子”看来似乎不太可能,因为2个孩子的年龄、需求都不一样,我们当然会给孩子们不一样的回应,如果追求一模一样,反而特别奇怪。
我小时候,我妈给我买水果吃,我总是那么生气。因为她每次都买很多香蕉给我,可我说过很多次,我不喜欢吃香蕉,喜欢吃香蕉的是我弟弟。可她下次依然会买香蕉,如果我不吃,她就会板着脸:“我对你俩是一样,我很公平的,弟弟有香蕉,你也有香蕉。”
我明明不喜欢香蕉,我妈刻意的公平,却忽略了我的喜好,这只是表面上的公平,只让激化的我的不满。这种一视同仁,我不需要,也不舒服。
孩子最需要的不是被公平地对待,而是被有针对性地对待。
对于这句话,我一直深植于心。生二胎后,我不会公平对待2个孩子,习惯当个“偏心”的妈妈。
因为孩子自始至终想要的不是一模一样的公平,而是平等。这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呢?
时间长了,妈妈就像是一个掐点工具人,到点就要陪伴下一个孩子,多一分钟都不可以,不然会引发孩子的不公平感。
我家大宝上小学了,会喜欢我陪她学习、陪她画画、陪她玩游戏。小宝刚上幼儿园,最喜欢让我抱她、跟我说悄悄话。大宝上小学后,我很多的时间都需要给她,但小宝我也不会忽略,让她知道:在我需要的时候,妈妈会陪我。
当孩子对你说,“妈妈,你偏心。”先不要第一时间否认,因为孩子觉得你偏心,背后一定有某件事引起的。我们可以先回应事实,关注孩子背后的感受和需求。
比如我家大宝抱怨为什么妹妹的饼干比我多?你可不要嘴巴比脑子快,“哪有?明明你俩一样多。”
你想解释自己很公平,可孩子之间却在比较。其实你只要具体地回应孩子背后的需求,“你还想多吃一点,是吗?”大宝点了点头。
你看,你关注孩子的需求和情感,当孩子的情绪先被关注了,那他自然就不会去比较了,也就不会有所谓的不公平感了。
不要执着于公平,如果事事都追求一模一样,那我要两个孩子干嘛?比如两个人分一个苹果,不要执着哪个大哪个小。而是问他,“你吃得甜不甜?”这就够了,让孩子享受当下拥有的东西,而不是争论大小。
孩子想要的从来不是一模一样的对待。当你给了不一样的,只会坐实了你的偏心。
如果你给了一样的,也给不了一样的在乎和看重,因为孩子的年龄不同,需求也不同。比如你会抱着2岁的二宝过马路,那你会抱着10岁的大宝过马路吗?
孩子根本不需要事事都一样,2个孩子年龄不同就意味着需求不同,那我们就应该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两个孩子。同样深情的爱,不同的对待方式才是对待2个孩子最好的态度。
结语:永远不要拿两个孩子做对比,我从来不把两个孩子放在一起比较,“你看看你妹妹,比你小都比懂事。”“一点都不让我省心,不如你姐姐乖。”
我们要做的是放大孩子优势,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龙生九子,九子各有不同,孩子不是复制品,不需要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