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大妈执意拼3胎,扬言4套房、钱管够,不会连累子女,现状如何

高龄产妇生子,一直是大众非常关注的问题,尤其是五六十岁的年龄,再决定生育,其中的风险以及将来可能面临的隐患可能翻倍。尽管如此,仍旧有不少高龄夫妻,甘冒风险也要生育,令人感慨。

北京的梁燕玲女士,50岁的高龄,打算拼3胎的消息,一度震惊网友。按理说,梁女士已经有了两个孩子,不必高龄生子,那么她又为何如此执着呢?

原来,梁女士是二婚,和前夫离婚后,遇到了现任丈夫,两人情投意合,于是,梁女士就带着一双儿女嫁给了现任丈夫李传忠。

婚后,丈夫对她极好,对于继子继女也视如己出,并且,也从未要求梁女士再次生育。没想到的是,一次家庭矛盾,奠定了梁女士生三胎的打算。

一次争吵,梁女士的儿子不仅对着继父破口大骂、指手画脚,甚至连带着梁女士也遭了殃、挨了骂。

这时的梁女士才意识到,毕竟不是丈夫亲生的,所以孩子才会如此。照这样下去,还能指望孩子们给丈夫养老送终吗?于是,50岁的梁女士动了拼三胎的想法。

对于梁女士的决定,儿女并不赞同,但梁女士表示,自己在北京还有4套房子,养得起、钱管够,肯定不会连累子女。就算怀不上,还有试管,所以不用担心。

因为是高龄产妇,梁女士的孕期并不好过,好在有丈夫的贴心照顾,最终,梁燕玲顺利产下了一名男婴。

如今,梁女士的小儿子已经两岁了,一家三口住在一起,非常地幸福。为了减轻负担,夫妻俩还特地请了保姆帮忙家务,但对于儿子的事情,主要还是梁女士负责,不得不承认,这个妈妈很尽职。

不过,因为是高龄生子,所以也对梁女士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的伤害。生育之后,梁女士不仅落下了腰疼的毛病,记忆力也大不如前了。

好在之前一直不理解、不支持她的子女,如今也慢慢松口了,这对梁女士夫妻俩来说,是一种很大的安慰。

众所周知,高龄产妇不好当,过了35岁之后生育,风险很大,并且女性年龄越大,风险也会随之增加。那么,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夫妻,甘愿冒着风险选择高龄生子呢?

因为手头宽裕,或者拥有不菲的收入和存款,没有了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因此衍生出来的各种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当然,也不排除部分夫妻,高估了自己的手入,低估了养孩子的支出,但不管怎样,在夫妻本人生育之前,肯定是不觉得有经济问题的,这是他们决定高龄生子的基础条件。

很多高龄生子的夫妻,早年是生育过子女的,可伴随着三胎政策的开放,他们便有了继续生育的想法,而且自己的行为符合政策,自然没有心理负担。

有的家长希望儿女双全,有的家长喜欢女儿,还有的家长更喜欢儿子,但是,希望是一回事,现实不一定能达成所愿。

年轻时,一来没有经济实力,二来当时讲究计划生育,直到年岁渐长,国家开始鼓励生育二胎、三胎,所以很多高龄夫妻才会有继续生育的打算,正好可以趁机达成自己生儿子(女儿)的打算。

比如大家熟知的盛海琳,她之所以选择在60岁的年纪生子,是因为意外失去了唯一的女儿。

因为唯一的孩子没了,这对当父母的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所以平复悲伤之后,即使是选择高龄生育,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我国试管婴儿技术的日益完善,让很多高龄夫妻产生了希望,事实证明,这项技术的确是有用的,这也是很多人高龄生子的保障。

前面也说,有的夫妻高估了自己的手入,也低估了育儿的支出,结果就是,高龄产子之后,面临严重的经济负担,令人无奈。

像上文中的梁女士,因为她在北京有4套房,还有做生意的稳定收入,所以不担心经济压力,但对于普通夫妻,就不一定了。

比如山东的田女士,夫妻俩虽然有着每月一万的退休金,还有早年的积蓄,但仍然具有一定的经济压力,更别说条件远远不如他们的家庭了。

比如梁女士,腰疼和记忆力衰弱的毛病,跟她高龄拼三胎,有着一定的关系。还有山东的田女士,生产之后体弱多病,腿脚不灵活,记性也变差了。

可见,高龄生子,对于母亲的身体素质有着一定的要求,产后也容易留下一定的隐患,且不好恢复。

带孩子催人老,尤其是孩子刚出生的那两年,负责带娃实在太过劳累了,年轻人都未必扛得住,更别说上了年龄的高龄夫妻了。

如果有钱请保姆,自然更好,如果有长辈愿意帮忙,也很不错,就怕自己年龄已经很大了,不但指望不上长辈带娃,本身还没有经济实力,那么苦果只能家长自己咽下去了。

其次,还要考虑未出生孩子的心情。小孩子也有自尊心和攀比心,谁的爸爸妈妈漂亮、年轻、有钱,都可能被他们拿出来比较,落了下风的孩子,心理容易受到打击。

而高龄父母,对于孩子来说,也会造成心理负担。倘若父母是三十几岁或者四十开头,那么还好一些,但是,如果父母已经五十多岁甚至六十开头了,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压力太大。

旁人的异样眼光和议论嘲笑之声,会导致孩子产生负面情绪,严重的情况下,会让孩子因此怨恨父母。

所以,如果父母年龄实在太大了,决定生孩子的话,建议还是三思而后行。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考虑一下,再看看梁女士、田女士和盛女士的这些经典事例,比较之后,如果还觉得自己可以,那么再付诸行动,才是最稳妥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