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儿科门诊上了热搜,事关孩子的学习

最近,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学习困难”门诊火上热搜,网友听着都新鲜,第一反应多是调侃:

调侃归调侃,但医院开设“学习困难”门诊,显然是认真的、专业的。

据了解,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学习困难”门诊事实上已开设多年,该院指出,国内外研究报道“学习困难”的发生率为20%左右。

简而言之,孩子“学习困难”,成绩不尽如人意,原因可能不是“懒”“调皮”之类,而真的有可能是——孩子“病”了。

《钱江晚报》的一则报道颇具代表性——杭州一位名叫乐乐的男孩,上了三年级之后,原本的中等成绩出现断崖式下滑,男孩上课总是开小差,作业拖拖拉拉,考试也经常做不完题……经专业诊断后,发现其智商在中等偏上水平,但专注力测试分数却很低,医生认为他患上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经过针对性的矫治,半年后,乐乐从“学习困难户”变身成班里的“学霸”。专家认为,像乐乐这样被耽误的“学霸”,生活中可能不在少数。

根据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胡真、朱广荣等人的论文《北京市自我报告学习困难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定义,“学习困难”是指一种或多种基本心理过程障碍,包括语言使用、说话、书写等,使人在听、读、写或数学计算等活动中表现出不完整的能力。

“学习困难”比较常见的表现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这些孩子难以集中注意力,造成学习和上课的时候容易分心、发呆、作业畏难、不仔细、经常写错等影响了学习成绩。

另外还有特殊的学习技能发育障碍,孩子智力正常,但在某项特定的学习能力方面存在问题,如阅读障碍、书写障碍、计算障碍,孩子听课、说话都没问题,但阅读时丢漏多,反复练习也不能流畅,记忆字词困难等。

还有一类神经发育障碍,如孤独症谱系障碍、精神发育迟滞、智力障碍等。对这些孩子来说,不只是学业问题,他的社交问题、独立生活问题、伙伴关系等也会对学校生活和成长造成困难。

详细的临床评估后,医师会帮助家长分清孩子是“不能学习好”还是“不愿意好好学”,并且清楚原因,开展针对性的治疗,帮助家长去理解问题,选择最适合的方法应对。

对症治疗是关键。对于一些神经发育障碍疾病,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可以帮助孩子改善症状,如单纯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药物治疗可使得孩子获益60-70%,明显地改善注意力,提高成绩。

对于不需要药物治疗的孩子,系统的家庭治疗和管理,会使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此外,还有物理治疗可以辅助。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存在汉字写反、笔顺写错,作业不会写或纠正后仍写错;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听不明白,或认真听课后,在老师引导下仍不能作答等表现时,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当对于孩子的情况拿捏不了、难以分辨时,家长们要记住一个原则:如果孩子的“学习困难”症状已经持续半年以上,或近期状况反差特别大,应及时带孩子前往相关科室就诊。

原解放军181医院罗志华表示,医院开设“学习困难”门诊,是将之当成一个医学问题。因为“学习困难”对于一些孩子不止是习惯导致,可能属于疾病的症状,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技能发育障碍,以及心理和精神类疾病等。尽早通过诊疗干预,可以早期预防和诊断这类疾病,从而尽量减少疾病对孩子的各种不良影响,也通过鉴别诊疗,让未患疾病的学生通过习惯养成和家长陪伴等方式开展行为纠正。

因此,只有站在医学角度看待“学习困难”门诊,才能以正确的方式参与其中,比如不将该门诊当成健康孩子的“提分工具”,当孩子可能存在可导致“学习困难”的疾病时,及时到此类门诊就诊等。有此正确的态度与认知,“学习困难”门诊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学习困难”门诊并不是神话,也没有变“学渣”为“学霸”的神奇功效。医生只是帮助家长去理解孩子的问题所在,分辨源头是生理还是心理因素后,再由不同细分领域的医生治疗。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参与和陪伴依然非常重要。医生衡量孩子“学习困难”是否改善,成绩不是唯一标准,更为看重的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亲子关系、精神状态等。

其实,“学习困难”仅仅只是一种状态性描述,背后可能存在医学病理方面的诱因,需要科学认知、尽早干预,但更多时候恐怕还与教育方式或成长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家长没必要一看孩子成绩不好就怀疑有学习障碍,更不要忽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牵引与陪伴。

一句话,在孩子学习问题上,要秉持科学和理性态度,有病治病,没病也千万别找病。尤其是家长要放下对于孩子分数的焦虑,“学习困难”门诊是个医学机构,不卖“”,不负责生产“学霸”,家长千万不要会错了意。

别忘了文末【点赞】和【在看】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