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科学“坐月子”

这是达医晓护的第3935篇文章

科学“坐月子”多年来一直在倡导,也已经被社会认可。如,大多数的产妇和家庭都知道月子期间要做好房间通风、可以刷牙、洗头、洗澡、适当活动等。但仅有这些“坐月子”常识还是不够的。据某市孕产妇死亡信息透露,两年间该市孕产妇有4例死于产褥期内,占该市孕产妇死亡的66.7%。可见,如何科学、安全“坐月子”,真正成为产褥期保健的一项重要事情了。

“坐月子”是指孕妇产后1个月的时间内进行的休养。“坐月子”可以追溯到西汉《礼记内则》,称之为“月内”,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产褥期是指产后6周的一段时间,是产妇产后各个器官(除乳腺外)功能恢复到接近非孕期状态的时期。从科学角度讲,“坐月子”是产褥期的关键时期。“坐月子”期间,产妇生理、心理会发生急剧的变化,如不能科学掌握产褥期的保健知识,不仅会引起产褥期疾病,严重者还有可能导致孕产妇死亡。那么,如何安全度过产褥期呢?下面,我们将说说科学“坐月子”的事情。

产后出血是指发生在产后24小时内的出血,晚期产后出血是指发生在产后24小时后在产褥期内的出血。“坐月子”期间,应观察恶露情况,正常情况下,产后3-4日为血性恶露,因恶露中以血液成分为主,有时有血凝块,称为血性恶露。产后4-10日为浆液性恶露,之后为白色恶露。因此如果在产后4日后仍持续有鲜红色的阴道出血,应警惕晚期产后出血,必要时可到医院就诊,了解子宫复旧的情况,排除子宫内是否有残留的胎盘胎膜组织。

产褥感染曾经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产褥感染导致的孕产妇死亡已经很罕见了。产妇朋友们应该知道,产后体温可以在产后3-4天出现“泌乳热”,即由于泌乳时乳腺血管、淋巴管极度充盈,乳房胀大,伴有体温升高的现象,一般不超过38.5℃,持续4-16小时体温下降。但是,是否是“泌乳热”,需要医生的鉴别。产褥期内的感染包括生殖道感染、乳腺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如果在“坐月子”期间出现发热,一定要看医生,明确是否为细菌感染及感染的部位,并进行积极的治疗。

另外,“坐月子”期间,不可进行“性生活”。由于子宫尚没有完全恢复到未孕状态,宫颈口未闭合,蜕膜中含有大量的白细胞,因此,在此期间进行的性生活可能导致产褥感染的发生。

夏季天气炎热,再加上产妇在产后大量出汗,称为“褥汗”,令很多产妇感觉很不舒爽。因此,保持房间合理的通风,可以减轻不适感。

但是,这个产妇却在7月份,烧火炕“坐月子”。有民间说法,如果前次生完宝宝落下所谓的“月子病”,如腿疼、肩膀疼、脚后跟疼等,通过“月子里”睡火炕可以治疗。悲剧也就这样发生了!产妇在产后20天的时候,出现高热,体温42℃,呼吸急促、胡言乱语、抽搐、直至昏迷。到医院后诊断“产褥中暑”,因严重的器官功能损伤、电解质紊乱等回天无术,产妇失去了年仅35岁的生命!

近年来,由于孕妇年龄的升高,辅助生殖技术等医疗技术的发展,原本不能生育的存在疾病的女性可以妊娠并分娩,这增加了妊娠合并症、并发症的可能性,同样也增加了产褥期疾病的风险。因此,对于有妊娠期疾病的孕产妇,产褥期内应重视监测血压、血糖等情况,重视心慌、气短,不能平卧、下肢浮肿等症状,如有异常,应及时与医生保持联系,并积极到医院就诊,切记不可大意!

某产妇是试管婴儿的产妇,剖宫产顺利分娩一男性宝宝。产妇出院后1周左右即出现憋气、气短等症状,之后逐渐出现食欲减退、腹胀、全身浮肿,仍未予以重视,产后24天,憋气、气短明显,不能平卧。急诊到医院急诊科,查全身紫绀,诊断为“围产期心肌病”,全身器官功能损伤,心功能衰竭,心脏射血分数仅达到正常人的1/4。虽经积极治疗,仍不能挽回产妇的生命,令人扼腕叹息!

“坐月子”期间,要合理运动,可以进行产后体操,以利于盆底肌康复。适当的运动,可以减少下肢血栓形成的风险,降低肺栓塞的发生。骨盆修复带或腹带不建议太紧,更不建议睡眠时使用,以防影响下肢及盆腔静脉血液回流,导致血栓形成。

产后由于雌孕激素水平的急剧下降,分娩创伤等因素,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很高。不少产妇都会在产后出现焦虑、情绪不稳定,易受委屈,经常容易掉眼泪等表现。家人应多帮助产妇成功母乳喂养,一起照料宝宝,转移注意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如果产妇出现较为严重的焦虑、睡眠不佳、情绪不稳定,建议到专科医院及时诊治。

科学、安全“坐月子”,顺利度过产褥期,是宝宝健康成长、家庭幸福的关键。“坐好月子”,是良好的生殖系统健康的重要一步,更是保障母婴安全的基础。因此,全社会都应关注女性生完宝宝后的“坐月子”问题,重视产褥期保健,保障女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