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亚琴教授从事医疗临床工作40余年,多年来一直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从事心理卫生专业临床及研究工作,在广泛性发育障碍、孤独症。发育迟缓、智力发育落后、多动症、抽动症、青少年儿童心理发育等有独到之处,在国内外医疗学科影响力大。曾多次出访德国、西班牙、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及中国台湾地区进行学术科研交流。主攻儿童学习困难、多动症、抽动症、自闭症、精神发育迟缓、心理障碍等儿童慢性病。
在40多年的临床工作中,翁教授帮助了数万名患者收获健康,帮助数万名家庭收获幸福。门诊工作中有个奶奶从江西坐火车到北京来看诊,孩子的爸爸妈妈在外打工,她一个人在老家带孙子。孩子3岁要上幼儿园,幼儿园不收,说是孩子有点问题,可能是多动症,又有可能是自闭症,让去大医院看看,在江西当地的医院就说是发育迟缓也没有好的治疗建议,奶奶听说北京六院的翁教授在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所以我带着她和孙子跨越千里找到翁教授。
翁教授知道奶奶坐了那么久的火车赶来北京,特别心疼,安排助理给老人倒水,然后她不断地跟孩子问话,发出一些简单的指令,又不时地鼓励孩子,赞叹地夸奖孩子。不过孩子却基本上就像没听到一样,只是自顾自沉浸在他的世界里。但那半个小时,她始终那么亲切,一直和蔼地笑着说话,镜片后面的眼睛,慈爱中更带着敏锐的观察。
这个过程,翁教授在识别孩子的沟通能力和方式,人际交往和互动,以及行为特征,一个一个地做着比对,就像她的心里有一张诊断的量表,她在默默地打勾、或者划叉。
研究儿童自闭症(孤独症)、多动症,这些儿童心理卫生,应该是一个比其他儿科专业,需要付出更多耐心和爱心的专业。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个特别天真、“不怎么听话”的孩子。
其实更难的是,他们好像是要试图打开一扇没有锁眼的大门。
接下来看诊一个10岁的抽动症患儿。抽动症的孩子内心比较敏感,平时会频繁眨眼睛、吸鼻子、点头、清嗓子等,这个孩子之前尝试过口服药来控制病情,但效果并不显著。经过分析,翁教授说孩子是大脑发育出现问题,一定要注意睡眠和饮食,尤其是饮食这一块要抓起来。孩子整体偏瘦,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现在不好好补充营养以后想补都难,翁教授又将孩子叫到身边,摸着孩子的头进行心理疏导:“别害怕,我们一定能把你治好,不要有心理负担。”另外嘱咐孩子的父亲不要因为孩子的抽动小习惯而骂他,因为这个不是他自己能控制的。
无论是出国学术交流,还是北大医学教研,在翁亚琴主任看来,都是她进步的阶梯。翁教授说做医生一定要学习,不能停步不前,要去充电、去学习、去重新审视自己的学科。按她的话说,就是干一段学一段,干一段学一段,每一段都是一个台阶。每上一个台阶,视野就会不一样,拥有的资源也会不一样。
翁教授说到:目前按照自闭症1‰-2‰的患病率,按全国现有儿童总人口数量估计,大约有700万左右。美国疾病控制中心2014年的数据显示,每68个新生儿中就有1个在自闭症谱系上。面对自闭症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这么大的人群,如何给出有效的干预方法?这其实也是摆在全世界这一领域研究者面前的难题。
正是由于翁亚琴教授和团队这些年的不懈努力,目前他们在超早期发现自闭症孩子方面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经验,特征明显的6个月就能发现。一般一两岁的孩子就可以接受筛查。翁亚琴教授提出的超早训练观点,让越来越多的自闭症患儿进行超早期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