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晨是一个5岁孩子的妈妈,在一次活动中,她参与了一项有关儿童动作发展和运动能力的测试,孩子在五项基础测试中竟然有三项都没有达到及格线,这令她十分惊讶。
陈晨说,过去更多地把精力放在了孩子的学习上,一直以为,孩子身高、体重只要正常,能跑能跳,就不存在运动问题。
“有时候孩子也闹着去楼下和小朋友玩儿,但家长太‘卷’了,别人家的孩子样样精通,有这些时间,还不如在家背背单词、唐诗,可不想让孩子从小就掉队。”
在中国,像陈晨一样的宝妈,不在少数,在这样的认知影响下,不少孩子被困在房间里,运动严重不足。
2019年年底,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研究表明,若以每天至少1小时中等运动量为基础,中国儿童和青少年运动不足的比例在85-89%之间。有专家指出,儿童运动不足“负面影响隐蔽且严重”,前期基础没有打牢,就会影响在青少年时期甚至是成年后运动技能、体验,运动的自尊和自信的享受。
“现在我们最头疼的就是把儿童从久坐静态的屏幕生活方式拉到身体活跃型生活中来,健康水平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谈到目前儿童整体健康状况,全国体育运动学校联合会幼儿体育分会会长王凯珍言语中充满焦急。
近些年来,打游戏、看电视、刷手机,屏幕时间支配了孩子的课余生活,运动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儿童的整体健康状况。
王凯珍长期关注儿童健康与运动,就她观察,目前国内儿童健康水平整体状况并不乐观,超重肥胖的孩子比例在亚洲甚至全球范围里算是高的,近视率也在提高。
整体来看,目前儿童的身体运动能力是略微弱的。王凯珍分析,一方面独生子女有些被过度保护;另一方面,学校为了安全也不敢放开让孩子去参与一些强度大一点、激烈一点的活动。“所以孩子奔跑能力、跳跃能力,控制身体、控制球移动的能力相对来说就会差一些。”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导师、国际适应体育联合会院士卢雁针对儿童的运动能力的调研也得出来同样的结论。
几年前,卢雁和专家团队参考设计了针对国内儿童的动作发育熟练度评估指标体系。国内3000多个样本测试结果显示,低年龄段的孩子,在反映协调能力方面的这几个指标上普遍得分都偏低,大多集中在50-60分(百分制)。她的另一项和一所小学合作的测试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该所小学800名学生中“60%在反映协调性发育的三项指标不及格”。
“这个情况我事先没预估到。”卢雁称,这背后是儿童动作训练缺乏,与孩子所处的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
“它(儿童期)的重要作用,在于既是关键期,又是敏感期。缺了这一课,将来事倍功半,这一课上好了,将来事半功倍。”王凯珍表示。
早在上世纪,就已经有研究表明,在1-7岁这个阶段,如果儿童的体育兴趣,特别是基本运动技能基础没有打牢,在后续成长中复杂性、高水平、熟练性运动技能发展将存在障碍。
对于儿童运动对成长的重要意义,卢雁也指出,“0-5岁时不活动,这种负面影响可能在他以后生命的几年甚至几十年才会显出危害性。幼儿阶段养成良好健康的身体活动习惯非常重要。”
健康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值得庆幸的是,近10年,在政策与舆论的引导下,这一情况正向好的方向发展。
“整个教育系统和家庭观念都在转变,意识到了孩子运动的重要性,比过去强得多。”王凯珍表示,过去可能总是强调在智力方面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如今,从教育系统、体育系统到家庭、社区都在强调健康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王静是两位孩子的妈妈,也是新一代家长的代表。正是意识到了运动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在培养孩子的运动能力上,也颇下了一些心思。“生完老大时,我给她报早教,一到周末我带她上课,然后有意识地带她去公园等。有时候周末我们也会开车到近郊。一起爬爬山、下下水。”
这一转变的背后,离不开国家、机构等各方组织的努力。
近几年,国家下了大力气来推动儿童运动的发展。《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青少年体育发展促进工程,推进幼儿体育发展。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不仅将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作为单独章节,还对个人、家庭、学校、政府等提出了详细的目标要求。如,在对个人的建议中,第一条就提到了科学运动,保障每天累计至少1小时中等强度及以上的运动,培养终身运动的习惯。
在今年出台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中,同样特别要求,要增强儿童身体素质,保障儿童每天至少1小时中等及以上强度的运动,培养儿童良好运动习惯。
更聚焦的人群、更细化的建议、更明确的要求、更深入的方案,近年来,国家层面密集出台的政策,掀起了一波波关注热潮。
在学界,潮流异常汹涌。王凯珍在梳理中国幼儿体育的热点问题时发现,几乎80%关于幼儿体育的著作、教材,都是2015年之后出版的。学术研究的成果,基本上呈25度斜角线性的向上升的态势。其中硕、博士论文发展的速度尤其快,几乎从2015年开始年年翻倍。
“这说明大家都感觉到亟需要做这方面的科学研究,要用科研成果来指导实践,让幼儿体育发展更加科学规范。”王凯珍说。
观念转变之后,新的问题接踵而至,需求的旺盛,和科学性、适宜性设施和活动供给的不足成为了新的难点。
在带孩子玩的时候,王静也发现,很多地方并没有适合孩子们玩的运动设施。“大人用的倒是很多,公园里、社区边,全都是成人设施。家长们都盼着能有更多的儿童设施出现,让孩子们有一个好的锻炼环境。”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一项针对全市1543名0—12岁儿童家长的调查显示,在亟需的各项社会服务中,对社区范围内建设户外儿童娱乐游戏场所与设施的需求高达80.1%,位列各项社会服务需求第一位。
“我们特别希望社区周边或离家里不远的地方,能早点有一个专门给小孩玩的、设施设备还比较安全的地方。”王静说。
除了空间的问题,运动的科学性,也时常困扰着王静。
“天天看网上说,有的孩子做什么运动受伤了,现在我也不太清楚到底孩子需要做哪些运动了,哪些类型的活动更有助于他们的成长。”王静说。
儿童体育运动因其对象的特殊性,对运动方式的要求也与成人有很大不同。
卢雁近些年发现,部分儿童体能训练机构,将成人训练体系稍加改动就应用在儿童身上,部分家长对此也存在误区,认为孩子出汗了,心率升上去了,就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标,“其实这样的状态偏离了孩子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是非常危险的。”
受访专家也都强调,幼儿体育强调的是基本运动技能,更看重科学性、适宜性。
例如,儿童应该更多去训练一些基础动作,例如,跑、跳,这里的跑和跳要求的不是距离,更多是指向跳的动作模式和动作序列发展的熟练度。儿童把跑的动作逐渐的做正确了,跳的动作技能掌握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肌肉力量,身体各器官机能的发育成熟,相应的能力也都会慢慢提高。
就像开头陈晨在飞鹤超萌运动会活动页面做的测试,在测试的结束,也给出了不少的运动的建议,陈晨就准备在生活中,要加强对这些基础动作的关注,提高孩子的运动能力。“要争取早日都及格了!可不能对以后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家长呼声较大的儿童运动空间、活动和科学性的问题,近两年,也已经开始有了一些新尝试。
国家层面,在《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等文件中,已经明确进一步加大户外运动、健身休闲等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随着政策的落地,将会有一批适合儿童运动的配套设施逐步落地。
今年,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也发起了“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营造热爱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让广大小朋友感受奔跑的力量和体育带来的快乐。
同时,也有一些社会组织已经参与进来,尝试提供一些服务,作为公共服务之外的补充。
以飞鹤为例。今年以来,针对2~8岁的儿童,其已经在全国多个城市举办了1.6万余场“超萌运动会”。
“当天,不仅有亲子马拉松、吉尼斯挑战,现场还有一些表演。”王静说,女儿本来就很喜欢跑跑跳跳的,参加完之后,还拿到了奖牌,可开心了,说就像在游乐场待一天。到现在,还经常会念叨起来当时活动的一些瞬间,真希望能多一些这样的活动。
飞鹤“超萌运动会”活动组织者童梗表示,目前飞鹤超萌运动会已经举办了3年,往年项目主要是打造亲子陪伴跑概念,今年在此基础上,现场的互动设计、游戏设置等各方面进行了提升,让活动更具互动性。
同时,飞鹤也在今年首次引入了全国体育运动学校联合会、中国体育教育和适应体育实验室等专业组织和机构,来对活动环节进行优化,不断提升活动的科学性和趣味性。童梗表示,希望能够通过探索这种“专业机构+企业”的模式,来提升活动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我们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精力来组织‘超萌运动会’,就是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个互动的空间,帮助年轻的父母培养儿童良好的运动习惯,营造良好的儿童成长氛围。”飞鹤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