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俨然已成为所有中国家庭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的就是各种补习班、兴趣班。随着双减政策实行,学科培训偃旗息鼓,早教机构、全脑训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到底要不要选择这些培训机构?超前教育对孩子危害到底在哪里?
让孩子赢在娘胎中的“超前教育”真的好吗?我们先看一个心理学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被试者是一对出生46周的同卵双生子A和B。
实验经过:格赛尔先让A每天进行10分钟的爬梯实验,B则不进行此种训练。6周后,A爬5级梯只需26秒,而B却需45秒。从第7周开始,格赛尔对B连续进行两周爬梯训练,结果B反而超过了A,只要10秒就爬上了5级梯。
格塞尔分析说,其实46周就开始练习爬楼梯,为时尚早,孩子没有做好成熟的准备,所以训练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52周开始爬楼梯,这个时间就非常恰当,孩子做好了成熟的准备,所以训练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商家的大肆宣传下,焦虑的父母盲目地为孩子安排各种补习班,但全然不顾孩子是否能够接受,是否适合孩子学习,结果是花了钱,又什么都没学到。不过,“鸡娃”教育不仅仅是中国的特产,外国也同样有着一群为孩子教育而挠破额头的家长们。
日本的私塾教育和“妈妈帮”,印度电影《起跑线》中荒诞的择校故事,“鸡娃”或许是全世界父母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但其实转念一想,教育起跑线论的逻辑似乎也经不起推敲。
每个人出生不同,接受的教育也不同,家长投入的教育资源不同,有些人想到达山顶,而有些人只想走到半山腰,目的地不同,那又何来的起跑线一说?
教育和学习要尊重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和自然规律。我们常说的没学会走路,就要他学会奔跑,结果就是不断摔跤。孩子学习有一个“关键期”,而教育就是抓住孩子的关键期。
所以,超前教育对孩子百害而无一利,不仅会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还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其实影响孩子最大的,是环境和父母良好的家庭教育。若你焦虑,孩子就会在这种焦虑中成长。家长大可不必理会商家的各种焦虑营销,能在周末在家中陪伴孩子认真阅读一上午比参加什么补习班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