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现在是一名初二学生,胖胖的身材,看起来一副忠厚老实的样子。但是,在他妈妈的描述中,他却是另外一副面貌。
这两年为了让他能够正常上学,她和他斗智斗勇,使尽了各种招数,最终还是败下阵来,不得不带他前来求助于心理咨询师。
小鹏并不是一直这样“难缠”,在小学期间,他的表现和他的相貌一样忠厚老实。
性格比较内向,每天的学习、生活基本上不需要妈妈操心,学习成绩也比较优异。
小升初时,他妈妈为了让他能够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就托人把他安排进了当地最好的初中的重点班。
刚开始时,他还能够跟得上班级学习的进度,学习也算是用功,只是在班级里的排名比较靠后。
在班级一次以考试成绩为依据排座位之后,他开始出现厌学情绪。
有时,他妈妈实在熬不住了,就让他早一点睡,他也不去睡。就在那里磨磨唧唧,写几个字发一会呆。
七年级下半学期,在一次食物中毒发烧请了两天假之后,小鹏就开始经常的肚子疼,并以此为借口让妈妈帮他请假。
但是,妈妈带他到医院做了各种检查,也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后来,他干脆一连好几天都不去上学。
被妈妈逼急了,就背着书包到学校里上个半天、一天的学,然后又以肚子疼为理由提前回家,或者第二天不去上学。
但是,他妈妈要给他休学,他也不愿意。有时候,他妈妈不问他,他在家待了几天后,也会主动的提出第二天要去上学。
刚开始,他妈妈还会因为他主动提出要去上学感到欣慰。但是,当她发现孩子每次都只是说一说,第二天很少去上学之后,她不仅仅感觉到失望,还有一种被孩子“玩”的感觉。
有一次,她忍无可忍的把孩子打了一顿,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孩子的回答是:只是想让你开心一下,其实不想去上学。
而在家里面的时候,无论是玩手机还是看电视,他都表现的非常正常。只要不问他,他似乎完全把“肚子疼”这件事给忘记了。
我们都知道,猫在抓住老鼠之后,并不会直接杀死吃掉。而是在每次吃掉它们之前,都会玩弄老鼠一会。
我们普通人对此习以为常,并不会认为猫咪这样做有什么特殊之处,认为它们不过是贪玩罢了。
而心理学家们却对此充满了好奇心,经过一系列的实验,他们发现猫咪玩弄“老鼠”的行为,不是因为贪玩,而是因为恐惧。
实验中,他们发现,那些捕鼠技能熟练的猫,在捕食老鼠时,往往很少“玩弄”老鼠,只有在面对个头比较大的老鼠时,才会偶尔出现“玩”的行为。
而那些捕鼠技能不怎么熟练的猫,则会出现大量的“玩”老鼠的行为,但是,对那些刚出生没多久,缺乏反抗能力的小老鼠,它们往往是一口一个。
对此,实验者们推断,应该是对老鼠攻击力的恐惧,让猫在吃老鼠之前,不停地进行试探性的攻击。这在我们看来,猫咪就像是在“玩”老鼠一样。
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断,实验者们给猫咪注射了镇静剂。结果不出他们所料,注射了镇静剂的猫,无论是熟练的捕猎者还是那些不熟练的捕猎者,在看到老鼠之后基本上都是直接攻击。
事实上,如果说小鹏的肚子疼完全是装的,可能也是冤枉他了。
在咨询中我发现他有着严重的抑郁倾向,总是不停的叹气,而且很多时候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叹气。在投射性测试中,他展现出了很强的不被别人理解的无奈。
同时,在描述自己的情绪、情感感受方面的能力也非常的差。他的这些表现,让我认为他的肚子疼很有可能是躯体化障碍。
躯体化是一些长期无法被表达的情绪,尤其是负性情绪表达自我的方式。
也就是说,当一些负性情绪无法通过语言表达被理解,久而久之就会以躯体不适的方式表现出来。
造成一个人无法表达自己情绪的原因,既有可能是他缺乏表达自己情绪的能力。也有可能是他的情绪是不被环境所允许的。
而小鹏直到5岁才会说话,说明他的语言能力发育的比较晚,用语言表达自己复杂感受的能力比较弱。
而又由于内心里有着被妈妈抛弃的恐惧,让他更加的不敢把自己不愿意上学的原因和想法说给妈妈听。
除了躯体化之外,小鹏在和妈妈互动中还有很多的被动性攻击。
所谓的被动性攻击,就是通过“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并且,当对方因为自己的不合作而生气、无可奈何时,他们的内心里会因此产生报复的快感。这种快感会进一步的强化他们被动性攻击的行为。
同样,只有我们的愤怒无法直接表达时,我们才会使用“被动性攻击”。对于小鹏来说,因为内心里对后果的恐惧,也让他不敢直接对妈妈发火。
所以,他会用磨蹭、食言等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不满。而这些不满,很多时候是因为妈妈在怀疑他装病,以及不顾他的痛苦,逼迫他去上学。
也就是说,无论是躯体化还是被动性攻击,小鹏的这些表现都是因为他无法顺畅的向妈妈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而对一个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这些问题的形成,显然与父母们的不合理的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
经过两三次的沟通,小鹏的躯体化症状缓解了很多。虽然依然会说在学校会感到肚子疼,但是这些疼痛已经是可以忍受的了。
而小鹏妈妈,也开始调整自己的角色,不再把紧盯孩子的学习作为自己的第一任务,而是以关注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作为自己和孩子相处的核心。
当然,相比较普通的孩子,小鹏5岁才会说话,说明他在语言表达上有着一些先天性的弱势。
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他们往往并不缺乏表达自己情绪的能力。
而是他们的成长氛围,让他们内心里对自己的父母有着一种天然的恐惧,或者家庭中没有那种畅所欲言的民主氛围,甚至很多父母还会在孩子合理表达自己感受时,对孩子进行打压,让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所以,他们在和父母相处的过程中,就会因为恐惧而表现出“玩”父母的行为。
古人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不然,最终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孩子,自己也会在和孩子相处中,不停的受到来自于孩子的被动性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