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正式入法,拼父母的时代正式到来!

很显然,不是的,也是不能的。孩子的成长,并不是学校和老师单方面就可以完成的,必须形成“家校共育”、“家校同责”的良好氛围。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学校。

当外在教育资源变得有限的时候,一个孩子的成长,几乎就取决于父母的教育。

双减,减的是孩子的压力与负担,不减父母的责任。

双减以后,父母不能再唯分数论,要想办法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自由思想、创新意识等等。

教育回归学校后,孩子拼的就是在学校怎么学,在家怎么学。

这一种能力就是学习习惯,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能指望老师的灌输。

习惯的养成,最重要还是来自于家庭、来自于父母、来自于言传身教的力量。

陶行知说过:“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

古往今来,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由他们的好习惯所成就;失败人士之所以失败,是由他们的坏习惯所导致。

一个自律、爱学习、勤于反思、积极进取的孩子,他的未来不会差。

从小为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家长最应该做好的一件事情。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也是帮助孩子成长最好的礼物。

优秀的孩子都是“陪”出来的,幸福的孩子都是“伴”出来的。

父母的爱心、细心、耐心、精心陪伴,是孩子生命中必不可少的养料和精神慰籍。

过去,家长陪伴孩子大多是上辅导班,是写作业。

现在“双减”之后,孩子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家长陪伴孩子的方式同过去也不一样了。

这些陪伴,虽然不能帮助孩子直接获取分数,却能释放孩子的天性,愉悦孩子的身心,让孩子尽情地享受快乐的时光和幸福的童年。

教育孩子的差距不在于寒门与豪门之分,而在于父母是否把教育孩子当做自己最重要的事业。

“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孩子提出同样的要求。

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一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亲其师信其道,请理解与善待每一位老师,尤其是对孩子严格的老师。

他们顶着风险去管教,不辞劳苦地鞭策,付出的时间与心血难以估量,值得我们的理解与尊重。

关注孩子的学习,积极参加家长会,主动与教师沟通,支持学校的工作。

这样既可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又可以和老师有更多的沟通机会,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家长在享受“双减”的“红利”的同时,更应该尽量读懂学校老师的不容易,理解老师的艰辛,对老师的工作尽可能地给予支持。

教育孩子,从来都是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三位一体。

老师承担学校教育的责任,家长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真正做到家校共育,受益的就是孩子。

真正拉开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也不是补课,而是接受不一样的家庭教育,受到不一样的父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