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时,妈妈不吼不叫,照样也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妈妈是朋友,妈妈是老师,妈妈是孩子的引路人。天下所有的妈妈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强烈愿望 ,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有所成,成就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这种美好的愿望是否能够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妈妈是如何教导孩子的。那么我们如何教育孩子,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几乎所有的妈妈都有这样的经历:当小孩子做出一些不听话、很淘气的事时,便会不知不觉的情绪失控,失去耐心,过分训斥孩子。一番大吼大叫之后,孩子好像暂时被镇住了。

不闹了,变乖了,可事实上,孩子在心里对妈妈的管教未必真的服气。

如果妈妈长期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非但不会使孩子走上成才之路,反而会使他产生逆反心理,或者给他带来恐惧和不安全感,对于他的成长和发展没有任何好处。

因此,我们要摒弃吼叫的教育方式,态度要温和一些,要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进行沟通,给予他正确的引导和培养。

时代在变,观念也在更新,父母管教孩子的方法当然也不可能不变通,意味的是老一辈的棍棒底下出孝子,那样是行不通的。

有效的教育应该是以身作则,不吼不叫,举止淡定,率先垂范。

教育孩子时,妈妈不吼不叫,才会有更多的教育智慧;

不吼不叫,会给妈妈们一个提醒,一种警示;

不吼不叫,容易培养融洽的母子关系;

这样以身作则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成为孩子眼中的好妈妈。

孩子才会更好地和你沟通,才会对你敞开心扉。你才会赢得更多的尊重和信任。

只有家长走进孩子的心中,才能更加有效地应对孩子的问题时游刃有余,才能更好地去教育孩子。

有的家长可能会问:面对调皮捣蛋的孩子,我们也不可以吼叫吗?当然可以,而且是必须的。

不吼不叫,照样也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这是因为,当一位妈妈情绪稳定的时候,她是理智的,她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所传递出的每一个眼神,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都能够在稳定的情况下经得起孩子的检验,孩子自然会被信服。

不吼不叫,不仅是一种教育的智慧,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更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同时这种教育方式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和鼓励。

多让孩子参与实践,和妈妈一起下厨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这样,孩子在妈妈那里感受到的温暖,就是积极、正面的期许,他就会变得更加自信。

对于孩子来说,妈妈对他进行理智的、没有吼叫的教育,他是很容易接受的;而对他大吼大叫,甚至大打出手的教育方式,会使他产生逆反心理,也不会认真去改正自己的过失。

所以说:妈妈温和些、讲理些,效果要比吼叫强很多倍。以尊重的态度让孩子自己更加地负责。

以激励、赏识和引导的方法教育孩子,才能教出成功的孩子。

有这样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掌控情绪,才能掌握未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接下来我讲一则很意思的小故事就是发生在我身边的。

李女士从菜市场买回来了一大袋新鲜鸡蛋,正打算放进冰箱里,这个时候4岁的女儿跑了过来,然后趁妈妈不注意,拿起了一个鸡蛋,她只是好奇鸡蛋为什么会颜色不一样。

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此时此刻,妈妈看到女儿大胆的举动,立即怒目圆睁对女儿吼道:哎呀,别拿鸡蛋,你会把鸡蛋打碎的。

女儿听到了妈妈的吼叫,先是吃了一惊,这一惊不要紧,手中的鸡蛋,立刻就滑落了,掉在地上摔得稀碎。

随后女儿哭了起来,并哭着说道:妈妈,我以后再也不会碰鸡蛋了。

看到这个简单的小故事,妈妈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故事中的妈妈为什么会吼叫呢?是因为害怕女儿会不小心打碎鸡蛋,还是不信任女儿,觉得女儿会闯祸。

而如果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形,妈妈还会对女儿吼叫吗?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吼叫起到了作用,虽然最后鸡蛋碎了,女儿也被吓哭了。

这是妈妈们惯用的一种表达情绪的方式,也是妈妈发泄情感的一种方式,妈妈不会在意女儿对这个世界的好奇。

她更在乎的是孩子不要给她找麻烦,因为孩子惹出来的祸事最终得是家长来收拾或买单。

当妈妈们大吼大叫的时候,是因为孩子的所作所为完全不符合大人们的心意。

这样激发了妈妈内心的愤怒,妈妈更希望得到一个服从指令的孩子。

孩子虽然当时强忍了内心的不快,服从了命令,但他们心服口服,性格却变得懦弱了。

她们的这种行为往往是为了避免听到妈妈的再次吼叫,而战战兢兢地生活,最后导致什么事也不敢去触碰。

孩子不会主动去尝试新的事物,更不会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他们会害怕自己因为积极主动而犯错或者是遭到妈妈的斥责。

所以最后孩子长大了会有一种借口成为一个懦弱不敢承担责任的人,所以吼叫孩子会让她走向性格的极端。

不是变成叛逆者就是成为生活中的懦夫,这样我们的教育反而成为了他的阴影。

孩子成长的道路虽然是需要自己去走,但妈妈不要因为自己的教育方式不正确而影响孩子的成长。

因此,妈妈要做的就是相信自己,相信零后教的教育方式,用善言柔语一样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错误,也能够让孩子以后变得优秀。

我们作为家长,也应该在孩子的这面镜子中反思自己。

照镜子是每个人几乎天天都要去做的事情,在照镜子的时候妈妈们会发现自己的衣着整齐,镜子里的自己就不会衣着凌乱。

我邻居家的小孩叫小蒙,他已经6岁了,可以说已经是一个大宝宝了。有一次我去邻居家做客,发现孩子总是喜欢乱扔东西。

把客厅弄的乱的,根本就没有一个要物归原处的习惯,他放学回家,书包不是扔在鞋柜上,就是沙发上,要么扔到地上。

他的衣服和鞋子也是随意乱扔,有时候早晨起来找一只袜子都得花上10分钟时间。

不仅这样,小蒙还会经常因为忘记带铅笔、本子、书而被老师批评,妈妈受不了孩子随手乱扔的习惯,毕竟在生活上这给她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在妈妈心情好的时候就会冲着小蒙叨叨,遇到心情不好时的妈妈就直接开吼了。

看你,你又乱东西,如果你再敢乱扔我就会把它丢到外面的垃圾桶里,快去把东西放好。

虽然在说了以后,小蒙会心领神会地乖一下,把东西放回原处,但是不出一天,小蒙还是会把屋子搞得一团糟,似乎忘了刚刚的吼叫。

小蒙的妈妈也有丢三落四的时候,有一次还把钥匙和手机都落在屋里,家也回不去了,最后只能借电话求助。

小蒙的妈妈平时也不爱收拾衣服,衣柜里总是乱乱的一塞。

原来事情的根源就是在于,有其母必有其子,因为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孩子的眼中,他们会不自然地就去学。

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有出处的。当妈妈的只会看到孩子的问题,却不知道孩子的问题其实就是我们自身的反应。

这种不良习惯的形成不要一味地将眼光定位到孩子的身上,却不知道进行反观自省,更为严重地是,妈妈们一次次地大吼大叫,让孩子只能无辜地承受着。

孩子在做错事的时候,总是毛躁或者喜欢插嘴。此时此刻,我们这些做妈妈的应该开始反思了,我们自己做事也不毛躁啊,也没有抢着说话的习惯,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呢?

这种火急火燎的性格自己会感染到每天在自己身旁边的孩子。

孩子表现形式的不同,但根源都是一样的心机。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一定可以从妈妈身上找到原型,也许表现得更加突出,甚至形式的不同,但根源是相同的。

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妈妈对孩子的教育足以影响孩子的一生,生而为人,为人母亲者,着实不易。

正人先正己,想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要以身示范,给孩子做出一个好榜样,如果妈妈都不在乎自己的行为,那么还有什么资格来要求孩子做好呢?

要知道,妈妈的行为在孩子的内心中占有很重的分量,如果妈妈起不到榜样的作用,那么孩子怎么会做好呢?

家庭是最容易培养孩子习惯的大环境,妈妈的习惯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不仅是指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妈妈的习惯对孩子观念造成一定的影响。

久而久之,会使孩子们养成了某种特定的习惯。

古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我们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不用要求孩子,他就会学着我们的样子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