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父亲带着孩子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做体检,突然听到广播上说:“学习困难科某某某,过来接受检查。”
他看了眼大屏幕,发现确实有这个诊室。
这位父亲哭笑不得,表示要是自己小时候有这个诊室的话,也不至于当个学渣了
有媒体了解到,这所医院的“学习困难”门诊已经开设了有两年时间。
开设以来,每周四下午开诊,每次限号20个,几乎每周都是满约的状态,至今已经接诊和帮助了1500多名学习困难的孩子。
“学习困难”门诊不止上海这一家医院有,首都儿科研究所、天津市儿童医院、武汉儿童医院等不少医院也都开设了,并且在今年暑假期间极为火爆。
30多岁了,还能去看吗?
然而,玩笑归玩笑,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孩子值得被家长和老师看到。
不是孩子“笨”“欠揍”有可能是真的病了
什么家长辅导孩子写作业,气哭,崩溃到锤墙,气到痉挛手成鸡爪,气到“不省人事”,气到想要断绝亲子关系……
站在崩溃的边缘,更多家长会觉得是自己病了,而不是孩子。
新闻上看到一孩子,从上小学一年级成绩就不断下滑,从中等一直滑到垫底。
对于孩子的日常表现,妈妈更是很崩溃,课堂上小动作多,抠抠这、摸摸那,写作业的时候分不清5和2、6和9、3和8,说话也是语无伦次……
有专家表示,孩子学习困难的患病率还是比较高的,国外报道患病率5%-15%,国内报道5%-10%,男女比例:4.3:1。
这意味着:100个孩子里,可能有10个左右的孩子有学习困难的情况。
他们因为异于常人的“低能力”,经常被贴上“笨蛋”“调皮捣蛋”“不爱学习”“学习不用功”之类的标签,被家长、老师用糟糕的语言批评、抨击,甚至被周围同学嘲笑。
由此还引发了孩子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理科主任朱大倩表示,正是因为很多家长缺乏对这种病的认知,通常是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情况、走投无路了,才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北京市自我报告学习困难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这篇论文,这样定义“学习困难”:指的是一种或多种基本心理过程障碍,包括语言使用、说话、书写等,使人在听、读、写或数学计算等活动中表现出不完整的能力。
比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孩子因神经发育不完善,难以集中注意力,以至于在学习的时候容易分心、发呆、畏难,直接影响学习成绩。
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虽然智力正常,但在某项特定的学习能力方面存在发育落后的情况,比如学习技能障碍、阅读障碍、书写障碍、计算能力障碍等,进而会影响相对应学科的成绩。
央视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中,那三个患有阅读障碍的孩子,就是典型的“学习困难”病例。
歌手萧敬腾曾在自传《不一样》中提到,因为患有阅读障碍,小时候,他没办法分辨洗发水和沐浴露的标签;看电影字幕,需要10遍才能理解。
另一种是情绪和精神心理障碍。
专家表示,一旦孩子确诊“学习困难”,特别是神经发育障碍引起的学习困难,是需要接受药物治疗、行为治疗、专业的康复训练等正规治疗的。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一主治医生说,如果孩子有以下表现,都可以带他去“学习困难”门诊看看。
学校老师反映孩子上课听不明白,虽然认真听课,但老师的提问不能回答,在老师引导、提醒下仍然不能作答。
这样的初衷不免有些“讽刺”,了解孩子、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不是父母的本分吗,什么时候开始都需要外部辅助了?
有媒体发现,“学习门诊”的突然爆火,得益于两类父母:一种是在发现孩子的问题后,抱着科学治疗的态度,真的带孩子来看病的父母;还有一种是把它当作“神仙门诊”,期待孩子看完“病”能飞速提高成绩的父母。
不得不说,“学习困难”门诊的设立,对那些真正有“成长问题”的孩子和焦虑中的家长来说,真的是场及时雨。
它打破了父母、老师对“差生”的刻板印象,拯救了一个个正在“堕落”的孩子。
毕竟,再厉害的“学习困难”门诊,也没有变“学渣”为“学霸”的超能力,解决不了“家庭教育”的根本问题。
面对长期擅长给孩子制造问题的父母,被临时治愈的孩子可能还会再陷入“病态”。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支配,严重挤压孩子的睡眠和运动时间;
湖北武汉,一女孩在开学前赶作业,眼睛突然看不清作业本上的字了。
她把情况告诉妈妈,妈妈觉得她是不想写作业,故意“装的”,即便孩子走楼梯摔跤,家人还是认为她在演戏。
就这样拖了有一个星期,女孩才被带去医院,经过检查发现,孩子原来是得了球后神经炎,视力已经严重下降,据说后来经过治疗,也没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理解孩子、爱孩子,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用更加科学、理性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孩子,才是我们这些当父母的最应该做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