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边接触的80、90后父母来看,大部分人认真做父母,努力工作,辛苦赚钱,甚至不断地学习各种育儿知识,想着让孩子的方方方方面面都得到更好的条件……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却因为种种考虑而不愿意生二胎、三胎。
如果读过艾莉森·高普尼克的《园丁与木匠》,对,就是下面这本,我们就不难发现:希望养好孩子,希望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未来,但却不愿要更多孩子,这本身就是个巨大的悖论~
为什么这么说?作者从哲学家+科学家+祖母的视角从多个层面进行了严谨的阐释,让我印象深刻的有这么几点:
人类进化的过程与多样化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多样化造就了人类,人类进化本身又带来了更加丰富的多样化和可变性。就像一句民间谚语所说: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观察我们的父辈、祖辈——成长于一个共同的家庭的多个兄弟姐妹,在脾气、性格、秉等等方面就是各不相同,甚至截然不同。
这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现象。一方面,说明不管什么样的家庭教养模式,父母无法把孩子们都养育成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子女」。另一方面,由于子女众多,出现一两个符合父母期待的「理想子女」,概率明显更高。这也好比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坐在同一个教室,听着相同的课程,但学习的效果就是各各不同,但也总是会有几个让各科老师都喜欢的「好学生」。
孩子是个智能学习机器。养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孩子在整个成长阶段,尤其是婴幼儿时期,学习、理解和掌握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快得让人难以相信。
在人类数百万年的进化史上,文字出现了数千年,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只有几百年,而所谓的「养育模式」只有几十年历史。
放在更长的视角去看,只养育一个孩子,父母(家族)的生物和文化基因,断绝的风险几乎高高到100%。当然,如果你根本就不在乎生物和文化层面的传承,那也无所谓,甚至可以选择单身或「丁克」。但是,很多人又明明白白、认认真真地只养一个孩子,真诚期望孩子有更好的未来——这并非不可能,只是概率很小而已。
很多人是因为经济因素而选择只养育一个孩子,但若顺着作者的分析,既然学校教育和特定养育模式在实践上的影响最终都是微乎其微,也就是说,木匠思维——把孩子培养成特定人才的模式——是注定要失败的,那么,剩下的选择,也就只能做个园丁——养育多个子女,为他们提供稳定、丰富的环境,让他们在总体风险可控的花园里自由探索——你的生物和文化基因传承,才更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