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道歉的“中国式父母”,是如何毁掉孩子的?

在热播剧《隐秘的角落》中,周春红跟儿子朱朝阳有一段这样的对话。

周春红给儿子准备了一杯奶,端到儿子身边:

而周春红并没有注意到朱朝阳的心事,只是催促他快点喝。

“厉害了是吧?怪妈妈没照顾好你是吧?”

但看着周春红带着杀气的眼神,他把到嘴边的话咽了下去。

在热播剧《小欢喜》中,有类似的场景:

“我为什么要生你?我吃饱了撑的,我就不该生你。”

“你清醒点啊,分班考最后一名,要不要脸啊?你想干什么现在,你看看一天到晚,想的什么鬼东西,什么东西啊你。你赶紧给我滚过去写作业。”

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加剧,他们并不会反思自己为什么会教育出“这样的孩子”,而是会想:“我的孩子为什么这样糟糕”。

糟糕的原生家庭,带给一个人的痛苦,需要他用一生去缝缝补补,将自己破碎的心一点点拼凑起来。

只是,父母却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没有丝毫的愧疚感。

有个女读者在后台说了她青春期的一段经历。

在她住校的时候,母亲偷偷的翻开了她的日记本,然后在亲戚们面前“大肆宣扬”。

“我那个混闺女,胆子大了,敢早恋了。”

这样的糟糕经历,让她一度陷入抑郁的状态。

没有勇气跟外界相处,回到小区都是低着头,总感觉每个人看向自己的眼神都带着“嘲讽”。

而母亲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没有感到丝毫的愧疚。

反而在说:“我只是想了解你的近况,但你让我很失望。”

有不少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都是这般状态。

不给孩子留下任何的自尊心,他们亲手打碎了孩子的勇气与信心。

“你家孩子太聪明了,又考了前三名,我家孩子每次都是倒数。”

在参与投票的几万个人中,有90%以上的人表示怨恨过,被父母不尊重对待过。

为什么有些父母,从来都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总是拿着孩子的缺点打趣、消遣?

最亲近的人,却给了孩子最深的伤害。

“以爱之名,行使明目张胆的伤害”

“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

“就算你记恨我,我也要这么做;如果我现在不严格要求你,以后你不会有出息。”

“我打你这么狠,都是希望你好好学习。”

我可以打你,我可以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在你身上,我可以不爽;

我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你好。

我严格要求你,是希望你好好学习。

你如果不好好学习,就是对不起我,对不起我们这么辛苦为你付出。

从父母的出发点来看,他们的确是“一片痴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但他们却没有考虑过子女的感受。

他们只知道打着“爱孩子的名义”,就可以做任何伤害孩子的事情。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外界的赞美和认可,而这也是我们自尊感的一种表现形式。

小的时候,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赞美和认可,渴望获得父母的关注与在意。

积极的情绪价值,高的自尊感,自信和安全感,都是从原生家庭建立起来的。

当你想要跟父母沟通时,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以拒绝与你沟通。

“你长大了,翅膀硬了,敢这么说我了。”

“你那么厉害,你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你以后别叫我爸妈了,我没有你这么有出息的孩子。”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每次都那么优秀;你看看你,脑子都跟着饭吃肚子里去了?”

“为什么你考不好?一定是你不够努力。”

从邻居到七大姑八大姨家的孩子,从近距离到远距离,从物理伤害到精神伤害。

父母的爱与付出,应当建立在“尊重与安全感”的基础上

好的家庭氛围,家庭关系是怎样的?

不因为彼此的身份而感到“拘束”,不因为彼此的缺点而嘲讽贬低,不因为彼此的失败阴阳怪气。

一定是建立在:尊重,信任,理解的基础上。

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采取“语言暴力”,不采取“精神攻击”,在尊重的基础上跟孩子沟通。

你越大声,子女越胆怯;你越强势,子女越软弱;你越嘲讽贬低,子女越自卑。

父母的教育方式,决定了子女的性格养成。

有些人用一生,都没办法改掉父母带给自己的“性格缺陷”。

学会尊重和理解子女,是父母的功课;

有担当,愿意承认自己错误的父母,才能给孩子更好的榜样与姿态。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