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节来信|父母忙于抗疫,即将中考的我在同学家“旅居”三个月

多少个日夜,他们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放下一己安危守护万家平安。

不是天生无畏,只是明白生命值得敬畏,奋不顾身去抓住那道“生”的光亮。

他们是医生,不是神,是在被需要时挺身而出的普通人。

儿时的陈欣炀不理解,为什么同学的父母周末都可以带他们出去玩,而她只能在家?那时,陈欣炀的儿童节愿望,就是希望父母能一起陪她玩一天。

今年3月上海疫情暴发,由于父母忙于工作,马上就要面临中考的陈欣炀只能在同学家“旅居”三个月。虽然也希望有家人的支持和陪伴,但她清楚知道,父母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最应该出现在医院、在病人身边。

我还记得,2020年武汉疫情来袭,当时的新闻里,我见到的都是医务人员身先士卒、救死扶伤的镜头,如果说新闻里的世界还和我有着那么点距离,那么当2022年上海发生疫情后,我更真实地体会到了,作为医务工作者的艰辛。

我的父亲是一名妇产科医生,从小我就很少有机会和他待在一起,常常是我还在睡梦中,他就出门上班去了,因为医院离家坐地铁还有一个小时的车程。而到了下班时间,医院的手术常常会不定时,他也很难准时离开医院。

我回家做完作业,打电话问他“几点能到家吃晚饭”,收到的答复常常是:“你爸爸还在手术台上,他让你们先吃,留点给他就好。”

我的母亲其实也一样。她叫李红,是上海市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医生,加班加点对她来说也是常事,她回家很晚,还经常值班。我的印象中,每个周末不是爸爸要上班,就是妈妈要上班,我非常不理解:为什么同学的爸爸妈妈周末都可以带他们出去游玩,而我只能在家呢?我的儿童节愿望,常常是希望爸爸妈妈能一起陪我玩一天。

直到有一天,妈妈的医院组织了一次“医二代”体验活动。那一天,穿上白大褂的我,认认真真地体会了一天医生的工作。从检验科到门诊,再到手术室,最后到心肺复苏的操作体验,教我们的医生阿姨和叔叔认真、一丝不苟,看到门诊那排着长队候诊的人群,年幼的宝宝因为恐惧大声哭吵,而医生叔叔阿姨坐在房间里,耐心解答询问,仔细检查每一位宝宝,我瞬间感同身受,切实体会到爸爸妈妈工作的强度和工作压力,也明白了他们为什么无怨无悔的工作——他们是在尽自己的能力去解决每一位患者的需求。

我应该理解和支持爸爸妈妈的工作!因为,他们是我心中的日月!

今年春节后,爸爸妈妈的工作更加繁忙,除了日常的医疗工作,还需要积极配合防疫。

妈妈所在的血液肿瘤科患儿病情危重、变化快,因疫情管控需要,经常会出现突发情况,下班在家的妈妈经常捧着手机查阅他们的病史、调阅检查报告,联系值班医生紧急应对突发状况和各种协调。

随着疫情的严峻,爸爸妈妈时不时接到医院紧急通知,需要闭环工作,接到通知有时半夜,有时周末休息;而我又要面临中考,需要在家安心复习和迎接我人生的重要考试。

植树节那天,我在学校哭了,因为学校决定停课,开始网课学习了,我很担心在家里网课会影响成绩,我需要爸爸妈妈支持和陪伴!但是我清楚地知道,爸爸妈妈的工作性质和医务人员的职责使命,他们不会因为我的担忧而“妥协”,我也不希望因为自己,影响了爸爸妈妈的工作。

当时,妈妈把我“打包”给了一位同学妈妈,我接受了。妈妈一边默默地帮我整理了一个大箱子,里面装满了我复习学习资料和所有的生活用品;一边跟我诉说着爸爸妈妈的无奈和担心。

其实,我明白爸爸妈妈非常希望他们能和其他爸爸妈妈一样,在家陪我复习、陪我迎考,但是作为医生,他们更加明白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他们最应该出现在医院,在病人身边,给他们治疗,给他们希望!

自那一天起,我开始了三个月“旅居”同学家的生活,为了不让爸爸妈妈担心焦虑,不让他们上班时分心,我认真上网课,尽量保持自律和自觉,我要争取不浪费时间,中考时给他们一张满意的答卷。

如今,看到爸爸日渐花白的头发,妈妈眼角平添的几道皱纹;看到爸爸的病人送来的锦旗,妈妈收到患儿的生日祝福视频;看到爸爸一早出门前为我准备的早餐,妈妈回家为我准备好的晚餐;还有在14岁成人仪式上,我看到父母录制的祝福,这些都让我由衷地感受到,我的医生爸爸妈妈很伟大!他们为了家庭,为了我,为了社会,为了患儿,付出了很多,是我学习的榜样!

今年9月,我即将踏进高中校园,开启我人生新的篇章!我更加珍惜学习机会,更加坚定我的目标,立志要做和爸爸妈妈一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