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会让孩子不再感到安全,往往是因为父母关系的不稳定?

这个标题,似乎有说等于没说。谁不知道这个道理?但遗憾的是,家会让孩子不再感到安全,往往就是来自于大人间在彼此的争执与冲突时,所传递出让孩子感受到的不安气氛。

例如,父母亲吵架时,动辄就把带着决裂的口吻、语气或字眼说出口,好比“我们分手、离婚好了”、“你为什么不去死”…之类非常负向的言语。或者,每每大人冲突到最高点时,就会要孩子选边站:“如果爸爸跟妈妈离婚了,你要跟爸爸还是妈妈?”又或者是,父母会跟孩子说:“要不是因为你,我早跟就你爸爸(妈妈)离婚了,不会忍到现在…”。

也有父母亲,无法接受孩子的表现、对孩子失望,气到对孩子说:“我真后悔生下你…”。又或者大人彼此冷战,但面对孩子的困惑与不安时,却又告诉孩子说“没事”。孩子怎么可能会相信这个时候,爸爸妈妈真的没事?但孩子却始终得不到真正的答案,让他们不知道大人究竟怎么了?

不安的氛围,孩子是感受得到的

大人不要认为,这些只是彼此吵架、或一时之间难以克制情绪下的气话,或者只是彼此的冷战。对孩子而言,特别是小小孩,这些字眼,及争吵、冷战时所创造出的氛围,往往都会日渐在孩子的内心种下不安的因子。

孩子很可能会自行脑补:“爸爸妈妈要分开了,他们不要我了…”、“都是因为我,让爸爸妈妈生活得很痛苦…”、“这个家会不会就这样没了…”。

一旦孩子感受到家庭关系气氛是上述的景况,就很难相信这个家庭是够安全的,是可以一直让他感受到被爱的氛围的。

而孩子如果感受到这个家随时可能崩解,一个结果,可能就是努力让自己成为大人眼中“乖”、“顺从”、不要有自己的声音的孩子,不要让自己成为父母亲的麻烦,于是,愈来愈变成了一个小大人,甚至,成了父母亲的情绪垃圾桶,却把自己的情绪给隐藏、埋起来。

另一个状况,可能就会把孩子推出家庭,寻求家以外,身边同学的温暖与支持,来满足被爱、被认可的渴望,进而开始与父母亲及这个家愈来愈疏离。

父母亲不是圣人,难免在彼此的相处中,会有意见不合、冲突、冷战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如果不小心让孩子看到、听到或感受到不安,重要的是,先去关心他们的心情,有没有感到害怕?会不会难过、想哭?

如果孩子可以表达自己的心情,那很棒,记得先去安抚,让孩子可以从大人的安抚中,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及被爱的。

如果孩子无法很顺地表达自己的心情,也没关系,就只要陪着他们,可能一起玩、聊聊天…,让孩子因着被陪伴,原本不安的心可以有些纾缓。

同时,必要时,也可以跟孩子道歉。让孩子可以从大人的道歉中,学习到,大人也会犯错,但愿意面对错误,而不是逃避错误。这是对孩子很重要的身教。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大人彼此之间,要避免在强烈的负向情绪下,再继续争执,因为,生气下很难有好话,而且这很容易引发更大的冲突。

有一天,我和一对伴侣工作。

伴侣的一方面对另一半的指责时,会觉得对方就像妈妈在教训孩子,但指责的一方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变成了“妈”。

后来,彼此有了讨论,达成一个共识,如果女生又再继续地数落男方,男方可以跟对方说出一声“妈”,然后,双方都笑了。

这就是所谓的默契,让彼此在冲突日渐升高的时候,由一方喊出暂停的讯号,好让彼此的冲突不再继续下去,避免变得愈演愈烈。

事后,在彼此的情绪都稍微平复后,试着说说刚刚的过程,彼此的想法及感受,然后,再看看能否有合适彼此的处理及面对方式。

但这个沟通的过程,不要期待可以很快就做得到,因此也请给自己及彼此一些容许,去学习、调整。

而我也想提醒家有年纪尚小的孩子的父母亲,大人间难免因为一些想法、价值观、处理事情的方法有所不同,或者因为生活上的一些不如意而有所冲突与争执。

但请务必记得,千万不要动辄就把“分手”、“离婚”、“X不要X”的类似话语挂在嘴边上。

因为,对年纪还小的孩子来说,他们未必能够分辨得清楚爸爸妈妈说得是真的还是假的?特别是,如果大人在争吵之后,又没有适时地去照顾到孩子,面对家庭气氛紧绷的不安情绪,更容易在他们小小的心灵中,种下不安的种籽。

一旦时日久了,就可能影响到他们人格特质的健康发展。

亲密关系的相处,一直都是每个人很重要的一门课程。

没有人真的可以说,彼此之间都没有问题。但就像家族治疗师大师萨提尔女士所说的:“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应对问题才是问题。”

是的,不用害怕有问题。做父母亲的,也不用担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不会带给孩子一些伤害。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原生家庭中受过伤。就像一株大树,树干上总是有着许多的伤口。

疗大人之间彼此相处带来的伤,疗孩子因为大人冲突关系致所承受的伤。

只要这个家的成员,彼此给出去的爱够,而这个爱也被彼此接收到,负面的伤,也会因为这个爱,而获得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