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想明白了也就不焦虑了

最近,大家在群里七嘴八舌说了说孩子的教育问题。

一位妈妈说:总是说顺其自然应该竭尽全力的不遗憾,可是怎样才算竭尽全力呢?自己是否竭尽全力尚且很难判断,对孩子的教育,到底怎样才算竭尽全力?

她说,她有一个邻居给孩子报了很多课,很多比赛,考级,英语,数学,作文,钢琴,朗诵,篮球……然后自己整天抱怨累,抱怨花钱。她也会自我怀疑,跟邻居比,自己是不是没有竭尽全力呢?目前来看,人家的孩子确实每年都得了三好,也拿了一些证书,当了大队委。或许这样一直努力还能考个好高中,好大学?

但考上了好大学就万事大吉了吗?

她又说起最近的一篇热文:儿子985毕业后才是噩梦的开始。父母都是二线城市普通工薪阶层,尽全力培养孩子上了985金融类专业,毕业后眼高手低,一直在家待业在家啃老,消费水平还不低,因为从小学习好,父母都是宁可委屈自己,从没亏过孩子。

另外有朋友说:其实人生都是概率问题,就像股市一样,今天10%的股市下跌,很多人都不以为然,如果下跌放置到30%或者50%呢?985的比例也一样,说句残酷的话,25岁不幸离世的人也有一定的比例,所以珍惜就好,他不优秀,但他很可能很孝顺,其实人都是机率问题,像我一个同事,家境很好,老婆又是高中老师,小孩成绩很好,高三那年突然得了忧郁症,现在还在家里待着,其实忧郁症也是有一定比例的,所以都是概率问题。

真的,在怎么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大家都有一肚子话,也有一肚子困惑,甚至是焦虑。

那篇热文名为《儿子名校毕业后,我和老公的灾难来了》,可能正戳中了许多父母的心窝:担心孩子已经成年了,还不能自立,长大后啃老。

而且这个篇文章更刺激的点在于,这个孩子还是名校金融系毕业的,自己找不到工作,还看不上父母托关系找的工作;父母50多岁了,为了这个不争气的孩子,还要加班熬夜。

我读到一句话:大多数父母只是想让孩子拿更高的分数,而不是把他们培养成那种真心想获得学业进步的人。其实不光是学习和学业的问题,对于孩子,应该培养的点,是做人的基础,那比成绩重要的多。

没有哪家的父母内心会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只会上学、考试的人,但很多父母的行为都在传递同样的意思:宇宙的尽头是孩子考高分,上大学。

“我希望孩子上大学,过上更好的生活”,最终变成了“我的孩子必须上大学,而且必须上好大学,这样他才是好孩子,才能过上好生活。”

当孩子上了好大学却找不到工作,考公、考研、出国、考教师资格证,样样不行,父母给找的工作上三天班就不去,而且吃喝条件要求很高,啃老啃得理直气壮时,父母就崩溃了。

我们没办法吐槽这对可怜的父母,这确实是他们最真实的困扰。

但我们还可以说说如何教育孩子,也许这对很多家长来说是一个亡羊补牢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也总是像热文中的那位妈妈一样,觉得等孩子上了大学,一切都好了。或者说挣更多钱,给孩子买了婚房,他搬出去就好了,就能自立了。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到达谬误”,说的是人总会觉得到达了一定的程度之后,实现一定的目标之后,就能拥有幸福。其实,这只是一种错觉。

热文中的这对父母仿佛永远在等待,等到某个条件达成,才觉得满意和幸福。他们的孩子其实从某种程度上看,是有样学样。

父母着急孩子不工作,孩子自己着急吗?完全不是,孩子认为自己名校毕业,已经实现了目标,找不到工作?没问题,那就继续安心享用父母的供养好了。因为自己有“条件”享受生活了呀,学业已经完成了呀。

甚至感觉到这个孩子对不工作,在家里打游戏的生活很满意,手机里没钱了,就一个微信发过来:“老妈,求支援。”可以想见,这位老妈一边生气一边颠颠地把钱转过去,一边到处抱怨孩子不体恤父母的辛苦。

幸福不是“等到”的,也不是“赢来”的,不是说孩子考上名校了才可以幸福,孩子找到了“好工作”才可以幸福,幸福是在我们行走的过程中,感知到的收获感。

热文中有一个让人心酸的细节,儿子不工作,还要求买昂贵的鞋子,晚上,他爸爸穿了一下那个鞋子,说想知道穿这么贵的鞋子是什么感觉。

记得飞机上规定,遇到紧急情况,氧气面罩落下时,必须先戴好自己的,才能去帮助孩子。如果因为爱子心切而反向操作,有可能还没帮他戴好,你就会失去知觉。父母最容易把一切都给孩子,忘了自己,而在想起自己的那一刹,又心有不甘,甚至对“不懂回报养育之恩”的孩子产生怨恨。

早上起来,小丸子不让我走,我说,现在是妈妈上班,你长大了,就是你上班,我退休在家玩。她兴奋地说,那我会有手机吗?我说是呀。那手机上会有我最爱的宝宝巴士吗?我说会呀。但她又不高兴地说:我不要成为妈妈。因为当妈妈太辛苦。

五岁的小孩都知道好逸恶劳呢,不教育她长大要自食其力能行吗。

这位妈妈在数落孩子时,这个名校毕业曾经是她的骄傲的孩子基本上一无是处了。她是不是忘了当初要孩子的目的了呢?她当初就是为了养儿防老吗,看起来不像啊。

她自己也说:“其实,现在的父母,有几个是图孩子将来回报自己的。通俗地讲,父母都有自己的工作与社保,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其实很低:自食其力,将来不啃老就是烧高香了。”

确实,养孩子的意义远远不在防老,而在于让人感受生命最慷慨和美好的恩赐。甚至,你愿意为了不拖累孩子主动进养老院。

只能说,如果你养了孩子,他们对你不管不顾,那么就怨自己吧。因为孩子其实就是你,是你的倒影。或者,抱怨命运吧。因为养孩子是有碰运气的成分。

让人诧异的是很多人对自己的孩子不了解。

比如学习上,孩子刚出生的时候父母有很高的期待很正常,就像买一张彩票,没刮开的时候盼着中大奖。等养到三岁,彩票已经刮开一半,正常人已经知道这半个号码是不是大奖号码。养到读书的时候,彩票已经全开,没中就是没中,日子还得好好过下去。

热文中的父母,孩子起码在学习上让他们中了大奖,只不过在找工作方面,没有让他们继续中大奖。这下父母就觉得遭受了挫折。虽然他们不指望孩子养老,依然会因为孩子啃老而痛苦伤心气愤。

当然我不认为养孩子是买彩票,只是打个比方,因为彩票没中就是一张废纸,但孩子没成功依然是温暖彼此的亲人。

不要忘了孩子带给你的那些曾经美好的时刻,以及父母子女之间无条件的爱。

我不相信在男女之间可以获得无条件的爱,唯一的无条件的爱只能是基于血缘获得。你可以去儿童医院看看,那些带着患儿来看病的父母。人间真实就是那些文化水平各异经济水平参差的父母,对残疾的苦痛的骨肉的舔犊之情。他们根本不在乎孩子丑、俊和脏、净,也不在乎是否得到回应,他们只在乎孩子恢复健康,像其他孩子一样蹦蹦跳跳,哪怕在青春期对他们摔门而去,哪怕在成年后不够努力。

人活一世,拥有和体验这种不计算的无条件的爱,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意义。

对于孩子,爱他,你才会教育他,培养他,而不只是在物质条件上满足他,帮他包办一切,你不是养宠物,你是养孩子。教育他不只是成绩上的,也不是说要让孩子过早懂得人情练达的所谓“懂事”,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最基础的做人的道理,做一个人格上比较完备的人。

我觉得热文中的这个孩子也不算家庭教育完全失败的产物吧,看他过得挺开心,品行也端正,没有要祸害社会的迹象。只不过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少了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对父母生计的体恤和成年后要靠自己的自尊心。

据说现在还有一个词叫躺平,独生子女选择躺平,是他知道即便自己不奋斗了也会有父母为他兜底。热文中的这个孩子是否只是躺平大军中普通的一员呢?因为他垄断了家庭资源,不奋斗也衣食无忧。如果家里好几个孩子,想啃老的话可能会被大人一脚踢出去,因为家里还有老二、老三要养呢。

当然不祸害社会只是个最低要求,很多家长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温顺体贴,刻苦上进,品德高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这样的孩子可遇不可求,文中这样的孩子才是普遍的存在——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父母的任务主要是帮助孩子,而不是指责孩子。

每个人都想偷懒,哪个人不喜欢钱多活少,指责孩子的懒惰不上进简直是在在打自己耳光。但是做父母的是怎么克服自己的懒惰去工作?大多数是缺钱为生活所迫,也有的人是为了名,极少数的是自己的爱好吧。有的孩子早熟点感觉到了成年后的生活压力会努力些,有的孩子晚熟些感觉不到或者感觉到了但是想逃避一刻算一刻。前者是省心的邻居家孩子,后者是自家孩子。

作为家长,不要认为自己赚钱不易,就摆出我为你辛辛苦苦,你却不让我满意的嘴脸。如果没有孩子你就不用这么辛苦……那是孩子忘了提醒你要避孕吗?

如果亲子关系很好,父母的要求也没有过分,我相信只要慢慢等着,热文中那个23岁的孩子会成熟起来。当然父母也要挺住,别把自己先整抑郁了,这个妈妈说“那种劳累一天回到家,看到年纪轻轻无所事事的孩子,你顿觉人生无望” ,那长此以往,真可能抑郁,因为你的眼里只有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