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总说,“这是个有福气的孩子,很多东西一生下来就有了。”
确实,我和老公都是重点大学毕业,不管是经济基础还是教育背景,我们都能为女儿提供比较好的条件。
在生活中,女儿想要什么可以说应有尽有,从没让她在物质上羡慕过别人;
在学习上,我们也是“高标准严要求”,希望女儿能站在我们创造的平台上,走得更高更远。
女儿从小也对自己要求严格,她知道,自己背负着全家人的希望。
小学时,女儿成绩很不错,考试常年名列前茅;学习之余,她还担任了班长。
我原以为,升入初中后,女儿的优势也会一直保持下去。
可没想到,入学后连续几次考试,女儿都考得很不理想。
成绩忽高忽低,有一次甚至考出了班级20多名的成绩!
这可是她整个小学阶段都没有过的名次!
这样的表现,让女儿疑惑不安,我也难掩失望。
为了不让她刚上初一就掉队,我开始对她严格管教,改变学习态度,也时时增强她学习的紧迫感。
每天只要有时间,我都会陪她一起学习,监管她的学习状态。
就这样,我连续施压了一个学期,女儿的成绩终于有了进步,进入班级前十。
但我却发现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女儿的厌学情绪越来越强,几乎每天都是我们催着、逼着她才学,学习的主动性几乎没有。
与小学时的自信满满相比,女儿现在认定学习是件痛苦的事,她根本不愿意去面对。
越到后面,我的管教,也逐渐迎来了女儿的激烈反抗。
她不愿意我呆在身后监督她学习,每每我叮嘱几句,她就脾气爆发,失控的大喊大叫。
“别说了,你能不能别逼我!”
“烦死了,让我安静一会儿行不行!”
我不明白,女儿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我明明为了她好,督促她努力,她却对我态度如此恶劣?
有天在饭桌上,我照旧叮嘱她吃完饭抓紧时间写作业。
“我宁可自己生一场大病,什么病都行,只要不用再学习考试了!”
“别为你自己的偷懒不上进找理由!谁爱学习,谁爱工作?这是我们每个人不同阶段的责任!”
女儿默默流泪,“我在你们眼里就是个学习机器!我还学不好,我真是一点用都没有!我好累啊!有时候从窗户往下看,真想往下跳。”
这一句话,瞬间把我惊出一身冷汗!
我认真看着眼前的女儿,青春的脸庞却不见一丝朝气,眼神空洞,泪流满面。
意识到了不对劲,我赶紧带着女儿去看了心理医生。
看到诊断结果的那一刻,我仿佛浑身的血液都凝固了——“中度抑郁”。
“有你这么天天盯着、数落孩子的吗?好好的孩子让你逼成什么样了!”
“以前我说你,你还不愿意听,你要是真懂教育,女儿今天也不能到这个程度!”
是啊,如果我懂教育,女儿是不是就不会抑郁了?
医生给了我一个建议:
“孩子生病,其实是整个家庭环境出错了!孩子治疗是一方面,你们父母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其实更重要!”
听了医生的话,我开始反思,看到了自己曾经的教育模式:
就像一个上了发条的闹钟一样,整天围着孩子转,盯着孩子,催着孩子,生怕孩子偷一点懒,没有一刻停歇,内心充斥着焦虑和不安.....
我也渐渐醒悟过来,女儿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升入初中后,面对需要适应的学习节奏、新的环境,和成绩的高低起伏,女儿内心惶恐,她很想快点学好、考出好成绩,但却没能做到。
而这时,我作为家长,不仅没有给孩子提供精神支持,帮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而是一味地采用说教、催逼的方式,无形中又给孩子加码了一层压力。
来自妈妈的高期望值,密不透风的监督,让女儿觉得,学习是件痛苦、恐惧的事。
她觉得自己非常压抑、不被理解,内驱力也在我的挑剔与打压中逐渐磨灭。
最终,女儿心里绷着的那根弦,断了!女儿也发展成抑郁症。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新闻里的那对母子跟我和女儿很像。
那位妈妈对儿子期望也很高,孩子学习非常好,每次都考第一。
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更高的起点,他们特意为了孩子搬家,最后把城镇的楼房卖了,借钱到省会城市租房陪读。
可到了大城市的孩子,无法每次都考第一,最终孩子的精神出现了问题。
答案是——往往都是家长看不见孩子的努力,也看不到孩子学习上的苦。
“有时孩子明明已经做不到了,还被父母强行要求,即便达到父母的要求,他们还会定出更高的目标,直到孩子做不到,内心崩塌为止。”
“学习不是一两天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父母看不到孩子的力不从心,那么在孩子心里,父母就会逐渐变成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原来,我过去一厢情愿地“为女儿好”,却伤害她那么深。
那如何做,才能让孩子走出抑郁的困境,重新回到成长的正轨,平稳度过青春期呢?
我一直以来,都把女儿的学习和分数看得太重,当她某一阶段学习状态下滑,或者考得不好时,就如临大敌,焦虑到爆炸。
在这种压抑、焦虑的环境中,孩子感受到的只有窒息和沉重,哪里还能对学习保持探索的热情,进取的动力?
那么,孩子也能从父母的支持和理解中,沉静下来,专注于思考学习上的薄弱点,制定下一步的改进规划。
用平和的情绪,为孩子在家中搭建一个放松的安全岛,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怕犯错,勇于探索。
2、修复亲子关系,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成绩不好也一样值得被爱
虽然长远来看,父母的期望是为了孩子好,可在当下,这种期望值常常会让孩子感受不到“被爱”,或者“有条件的被爱”。
在不断学习、反思的过程中,我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女儿说的一句话:“妈妈只有在我考好时,笑得最真心,只有那个时候才爱我。”
我当时听了不以为然,因为我很清楚自己对女儿的爱。
现在,我才知道当时我伤她有多深!
这段时间,我静下心来,才看到了孩子的很多优点:独立自主、友爱善良、孝顺、有很强的自救意识,生活能力强等等......
从前,我的生活是一个上了发条的闹钟,没有一刻停歇;现在,我学会停下来,细细地观察孩子,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
经历了这一切,我意识到,比起学习,我更想要孩子健康、快乐。
我现在开始试着把女儿所需的关爱、信任、成就感,重新还给她。
我给女儿请了假,带她到周边小镇散心。
晚上,就和她一起讨论,记录一天的经历和感受。
在讨论的过程中,女儿经常会说出一些让我惊艳的话,想法也很有主见。
我不禁深深感叹,其实孩子并不像我以为的那么不懂事,她什么都懂,学习的重要性、对人生的渴望,等等。
只是在家长的权威下,总是被压制,慢慢地,她也就不表达了。
当我坚持“止语”,女儿开始慢慢地靠近我们、向我们诉说了。
我也才发现,女儿是有个性的、是有思想的,她渴望长大,渴望有自己的生活学习方式,不喜欢受到束缚,她希望像小鸟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这个阶段的她,对我们的说教和唠叨自然会特别的反感。
慢慢地,女儿的情绪状态、精神状态越来越好,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每天闲暇之余,她都静下心来读书,也会主动去学习。
在这样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地,女儿重新回到了学校,适应良好。
连续几次阶段性小测,女儿的成绩都在稳步提升,她也慢慢摸索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又重新找回了成就感和价值感。
走过这段黑暗的历程,经历了女儿厌学、抑郁、休学的全过程,我想跟家长们说:
当你真正学会理解、肯定、尊重孩子之后,你就会发现你孩子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