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算是不拿自己孩子与别人比较?

一个网友的问题:一直提醒自己不要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比较,但是孩子马上上小学了,即将进入的学校对学习抓的很紧,所以想着暑假给他布置一点作业做幼小衔接。看着他怎么都不想做的情况,我时不时就会说别的同学也在家做作业,你看看谁谁谁妈妈说他也是一样在搞学习………然后我儿子就说,妈妈你这是拿我和别人比较………哎

当父母的很喜欢去比较,跟我们认为是好的去比较,就告诉孩子,「你看她都XXX,你也要XXX样;」

跟我们认为不好的去比较,就告诉孩子,「你看她这种行为XXX,所以我们不能XXX样。」

我们想以此来约束孩子,殊不知这种「比较」实际是一把双刃剑,一不小心就走偏了。因为通常所理解的这个「比较的标准」在父母这里,而不是在孩子那里,我们强塞给孩子「标准」,今天孩子或许能接受,明天呢?后天呢?10年后呢?

以我自己全职3年带娃,对孩子的观察,以及养育方式的调整,将从以下三个大方面来细细分析这个问题:

一说到养育孩子,说到比较,我们潜意识就会说,肯定是父母喜欢经常拿孩子跟别人比较。其实孩子自己也会跟别人比较,这是一种自发的比较,叫做社会比较。所以归结起来比较其实有两大类别:大人的比较与孩子自己的比较。

这两者的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影响呢?

对于我们每个人刚来到这个世界,特别是人,是社会群居动物,不能跟别人太不一样了,那样是会被排除在外的,自然基因流传下来的可能性会更低。因此,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发的去跟别人比较的趋势,以此来保证自己不会被排挤。

对于绝大多数成人而言,我们已经长大,而且多数人受到喜欢攀比的成年人的影响,我们不由自主的就会拿自己家孩子跟别人去比较,这种比较跟孩子自己去做比较是不一样的:参照物不一样,孩子自发的比较是以自己真实的感受为标准;大人的比较是以大人的感受为标准。也就是说成人的比较受到了自己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各种影响,会对孩子的比较加上成人的色彩。

孩子的社会比较对其影响:就拿我家孩子来说吧,我基本上从来不拿她跟别的孩子比较,后面我会说到这一点,为什么我会如此肯定:我不拿她跟别的孩子比较。

我家孩子,3岁,她经常拿自己跟别的孩子比较,比如:

●妈妈,我都是大姐姐了,XX都没长大,他们都不是大姐姐●我都吃了一碗饭了,XX都没吃完●我们家都有XX玩具,XX都没有●我都能跳XX,XX都不会 ……

咋看,你会发现,「咦,孩子怎么都是拿自己的优势跟别人劣势比较呢?」

其实不然,我发现,我们家虽很喜欢拿自己的优势跟别人的劣势去比较并说出来,但对于自己的劣势她也有去比较,只是不说出来。

有一次,她跟一个比她小一个月的小妹妹玩跳高,就是从一个比较高的凳子上面跳下来,小妹妹跳的非常好,我们都为小妹妹鼓掌叫好;轮到我家宝宝时,她却不敢了,然后慢慢爬下来了。当时,我就平常心说:「加油,果冻」

之后,我们家时不时的从高出跳下来,自己不断的练习,每一次不管从多高的高度跳下来,都会非常兴奋的告诉我:「妈妈,你看,我也能跳下来了,XXX能跳,我也可以跳了」

她有好几次刻意告诉那个小妹妹的爸爸妈妈:「叔叔阿姨,你看!你看!我也可以跳下来了」

你看,其实,即使我们不说什么不做什么,孩子自己也能感受到:别人表现的好,受到了夸赞、表扬,她自己内心也希望如此,自己就会去调整。

既然是自发的比较,那孩子就会无论什么都去比较,比如:

●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玩不一样的泡泡机,果冻会问:妈妈,那个是什么呀?她们在玩什 么呀?为什么她们有这个呢?为什么我们没有呢?

●看到别的小朋友又买新杯子了,果冻羡慕的问我:妈妈,为什么XX又买杯子呢?为什么我们不买那么多杯子呢?

●看到别的小朋友有一辆超级酷的车,好奇的果冻忍不住这里看看、那里摸一摸,爱不 释手……

这样很多情况,在我们大人看来,感觉像是在「攀比」,实际孩子需要的只是一个解释模式,而正是这个解释模式链接孩子心中的标准与父母心中的标准的桥梁。也是父母的标准向孩子传达的最佳途径。

如果我们用攀比的心理去解释,那孩子也将形成攀比的心态;如果我们用平常心去解释,孩子也就会平常心看待。

不知有意还是无意,大人会发现孩子之间的比较行为,大人只想利用好孩子的比较来达到操控孩子的目的。我遇到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妈妈是这样的:

“你看XX都在喝水,来我们也来喝水”“你看XX都没有脱鞋子,我们也不脱鞋子”“你看XX都没有吃零食,我们也不吃”“你看XX都没有说要坐摇摇车,我们也不坐了”“你看XX都把饭吃完了再玩,我们也把饭吃完”“你看XX都没有坐地上,我们不可以坐地上”“吃饭不能喝水,你看XX都没喝水,我们也不喝水”……

这种一直教孩子以别人的标准为孩子自己的标准的教养方式,有时候结果真的会有点让人哭笑不得。这个里面的XX,其实就是我们家果冻,因为我很少去限制她的日常生活的一些细节。我们家孩子是这样的:虽然很多次,这位妈妈确实能利用这种方式很好的控制孩子的行为。但很多时候,我都不知道说啥好。

有一次,她家孩子说要脱鞋子,然后她妈妈说:「你看果冻都没有拖鞋,大家都没有拖鞋,我们也没脱」

刚说完没一会,我们家果冻就把鞋子给脱了。

然后她家孩子非得也要脱鞋,她没办法搞定自己家孩子,就让我们家孩子把鞋子穿上去,最后终于圆回去那句话了:「你看果冻都没有脱,我们也不脱啦」

我们家果冻吃饭有时候会喝水,但我从来不限制果冻,然后他们家是不允许喝水的。有一次在我们家吃饭,她家孩子说要喝水了,然后妈妈说,「吃饭不能喝水,你看果冻都没有喝水」。话音未落,我们家咕咚咕咚就喝起来了。然后孩子问:「为什么果冻喝水呢?」

这种以他人的行为模式为标准的方式会让孩子心内产生很多的矛盾,这个标准永远是别人的优点。拿A孩子的优点,让自己家孩子学习;拿B孩子的优点,让孩子学习;再拿C孩子的优点,让孩子学习……

最后孩子会是什么样呢?是全优吗?是个完美无缺的孩子吗?真的不是,如果是听话、乖,好操控的孩子,孩子会没有了自我;如果是不听话、不乖,不好操控的孩子,孩子会跟你永远没完没了的叛逆。因为本来就没有完美无缺的孩子、没有完美无缺的人。

所以,比较这个东西,本来孩子就有,我们无需去刻意加重。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通过孩子自发的社会比较,来传达我们的价值观,让他们能更好的处理问题、适应社会。

具体如何避免给孩子的社会比较加入我们成人的色彩呢?

我们都知道一个道理: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这个道理放在育儿上也是同样适用的。我们习惯让孩子去跟人比较的目的是什么?是比较本身吗?当然不是,我们看重的是人的比较之心,并由此带来的促进一个人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动力。我们的重点是后者,而非前者。

那我们拿自己的孩子跟所有人比较,纵使,结果真的会让一个人更完美、更好,那我们想想世界上的人那么多,我们每个人自己,以及我们的孩子都只是沧海一粟,比的完吗?拿我们仅有的一辈子,拼了命的跟别人比,值当吗?

那我们退一步想,我们只跟某一个人比,世界上连叶子都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更何况人了?我们永远也成不了别人,别人也永远成不了我们。我们只能是我们自己。

在我看来,经得住考验的标准,就是让孩子做自己,不断给她注入燃料、能量,让她做更好的自己,这样的标准经久不衰,无论过了多少年,她都能屹立不倒。

那你可能会焦虑,那我怎么去让她养成好习惯、变得更好呢?这里就是一条:养成跟孩子商量的好习惯。

我经常喜欢去观察形形色色的世界,看别人怎么去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反应的,有一次我看到了一位妈妈这么跟孩子商量。

在一个小卖部门口,有一辆摇摇车、只有一辆摇摇车,孩子已经坐了两个了,但意犹未尽,还是不愿意下来,虽然没有嚷嚷着让妈妈再投币,但是就是不愿意下来。这时候后面已经又小朋友迫不及待了。妈妈就尝试跟孩子商量,用食物来引导:

妈妈:“你快下来,我们回去吃糖去”孩子:(用两只手比划着)我要吃那么多、那么多妈妈:不行,只能吃一个。孩子:(看着好像挺难谈判的)妈妈,5个行吗?妈妈:不行,只能吃一个。孩子:(撒娇、哼唧)妈妈,我就要5个,我就要吃5个。妈妈:你只能吃一个,要么就不吃了。孩子:(看着妈妈说不能吃,有点急了)妈妈,那3个行吗?妈妈:(看到旁边的孩子很着急想坐摇摇车了)你要么吃一个要么不吃,快点选择?孩子:妈妈,我要吃2两个,就吃2个。妈妈:(有点没耐心了)你快下来,别人还要玩,还不下来,你一个也没得吃了。孩子:(特别委屈的但又把眼泪吐回去的感觉)好吧,那我们走吧。妈妈:你真棒!妈妈真的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孩子“搞定”,在妈妈严厉,我们经常觉得孩子不好商量,实际上不好商量的是我们自己。

因为我们给孩子的选择只有两项:0或1。这让我们跟孩子永远都处于对立面,所以我们的矛盾总是处于升级的中。

而实际的商量应该是:1、2、3、4、5……中进行选择,这才是商量的本质,这会让我们与孩子是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

这一点,我心有感触。在以前我跟果冻的“商量”总是在0与1中徘徊,比如晚上我实在太累了,不想读绘本了,她硬是要我读10本,而我硬是坚持不读,这想想,矛盾的激烈程度多大。慢慢地我学会了商量,当我学会了商量之后,她真的更好商量了。

结合这两点:我们自己的标准要经得住考验、养成与孩子商量的习惯,我来说一说上面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我是怎么去引导孩子的。

1、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玩不一样的泡泡机,果冻会问:妈妈,那个是什么呀?她们在玩什 么呀?为什么她们有这个呢?为什么我们没有呢?

这种情况,我自己非常清楚,我不希望孩子养成一个物质消费主义,也不希望孩子去攀比,我秉承的是需要就买。

我:“这个是泡泡机呀,看起来好酷、好漂亮呀”果冻:“我们也买一个吧”我:“我们家有一个类似的泡泡机呀。”果冻:“不行,我就要这一个”我:“哎呀,那怎么办呢?可以告诉妈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种吗?”果冻:“因为它漂亮呀!”我:“哦!她上面有很多图案,我们的好像没有,所以你觉漂亮,是吗?”果冻:是呀。我:“那我有一个好主意,你要不要听一听?”果冻:嗯。我:“就是我们用画笔或者用漂亮的贴纸,把它装饰一下,它就漂亮了呀!哎呀,我都迫不及待要去试一试了,要不要跟妈妈一起去试一试?”果冻:好呀……

我主张孩子自己吃饭,锻炼孩子的自主能力,当然也不是坚持一定不能喂一口,因为我与孩子的关系也很重要。

我:“你看到XX喂饭了,所以你也想让妈妈喂饭,是吗?”果冻:“是呀,为什么我不可以喂呢?”我:不是你不可以喂饭,是因为吃饭是宝宝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呀。你可以自己照顾自己呀。果冻:那为什么XX喂饭呢?我:我想每个家庭不一样呀。XX的妈妈或许觉得吃饭很重要,所以喂吧,这样XX就能吃更多的饭了呀!而你的妈妈觉得果冻自己照顾自己很重要,所以妈妈鼓励你自己吃饭,而且你看我们越自己吃饭,手手越会用筷子。还有你看,XX妈妈会用衣架打XX,你看妈妈就不会打你,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果冻:我们都不一样。

零食以给孩子健康意识为目的,而不是这一次吃与不吃。

我:我们可以吃呀,上次我们就吃了一个小小的冰激凌呀!果冻:为什么我们现在不吃呢?我:因为你的肠胃功能发育不太完善,经常吃,肚子精灵会痛、会不舒服的;果冻:那为什么XX吃呢?我:我想可能他很久没有吃了吧;又或者没有人提醒他,不能吃那么多吧;也有可能没有人帮助他,需要控制好零食呀!我也不知道具体是因为什么?果冻:我想因为他想吃了。我:果冻也想吃冰激凌了,是吗?果冻:(开心)我们吃一个吧!我:果冻最近臭臭硬邦邦的、一颗一颗的,恐怕不行哦!等我们拉出软软的香肠臭臭时,我们马上买一个,好不?果冻:(兴奋)我们也这样啊呜、啊呜一口吃掉。……

就这样一直以尊重他、理解他、倾听他的方式去帮助他,而不是以对比的方式来操控他,你会发现孩子闪闪发光的那一面。

我们可以回到幼小衔接的本质上去引导孩子,为什么要提前学?提前学到底学什么?到底如何帮助孩子?把这些想清楚,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而不是泛泛的提一句“XX都在搞学习”,退一万步想,“别人搞学习”,于我何干?

如果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都是鼓励孩子独立思考,都是以商量的方式来解决父母与孩子两方面的需求、矛盾、焦虑……以合作的方式,来达到家庭中独一无二的平衡;而不是总想着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操控”,那孩子肯定愿意听进我们的意见与建议的,而不是非得要用一些“非常手段”。

到现在为止,果冻基本上不会因为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吵着要做什么,很有主见、也很有自己的想法,每次与她的商量,也能让我们彼此都满意,可惜可乐!而且她还能主动去跟别人商量、安慰别人。

这是果冻给我做假装的棒棒糖,她给我一小节,我假装吵闹不同意,然后

我说:我不要这个太小了,我要一个大大的、大大的棒棒糖。我就要,我就要……果冻:(轻声细语跟我说)我跟你说哦,大的棒棒糖容易掉地上,到时候就脏了,你就没有了;你拿这个小的,好拿一些……顿时,我真的被整蒙了,很难想象,这是一个3岁的孩子说出来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