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蓝鲸鲸我又来了!
最近,一封妈妈给女儿的信刷爆了朋友圈。
这封信的起因是这位妈妈带女儿回了趟老家,女儿在老家时,经常和邻居的好友一起用手机看动画片。
如此一来二去,女儿染上了看手机的坏习惯。
原本写完作业后的她会看课外书,做手账,而现在却“蠢蠢欲动”,时不时“试探”——
“妈妈,我能不能玩一下你的手机?就一小会。”
这位母亲意识到了事情的不对劲,因为她十分了解沉迷手机的危害性。
一部手机,它会偷走孩子的梦想,危害孩子的健康,甚至毁了孩子的一生。
因此她给女儿写了一封长信,向她讲述了手机成瘾的原因,刷手机的危害,以及希望她能从根本上戒掉手机。
这封信有理有据,感情真挚,引起了其他家长的共鸣。
但这篇文章的爆火也体现了沉迷手机的人数之多,以及家长们的无奈。
“电子产品的问题并不出在人缺乏意志力上,而在于数千万的手机开发者努力工作,就是为了破坏你的自律。”
哈里斯的话一点都没错,手机上瘾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的意志力有问题,毕竟有网瘾的大人也不在少数。
相反,是手机应用的设计者千方百计、想方设法让你成瘾。
社区软件会通过大数据精准计算你感兴趣的事物,在你空闲的时间向你推送诱人的消息。
短视频制作者精雕细琢前五秒,用快节奏的音乐和眼花缭乱的画面把你留住。
各种小游戏设计者精通心理学,他们算好难度和奖励机制,只为把你的时间压干榨尽。
他们的工作就是为了让你上瘾,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你消耗时间。
设计师和产品经理会想方设法将应用设计得更简单,让你不用动脑,被动接受。
孩子们在刷手机时,大脑释放大量多巴胺,这种神经传导物质让他们沉浸于此。
更为惊人的是,海德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上瘾行为》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手机成瘾症”会导致人脑发生变化。
患有“手机成瘾症”的人大脑关键位置的灰质体积,比没有上瘾的人的要小,而他们的岛叶皮层和颞叶皮层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曾经有一个“低级快乐正在拖垮你”的话题十分火热,上了热搜。
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短视频和直播的铺天盖地,让大量信息从四面八方向我们涌来。
网络世界有趣、有料,而快乐的获取似乎也更加的轻而易举。
但这种快乐是真正的快乐吗?
刷短视频的那一瞬间是快乐的,但时间飞速流逝后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
但刷了几个小时后,刷到过什么内容却通通没了印象。
在心理学中,这叫被做“嗑瓜子效应”。
我们在嗑瓜子时,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磕了第一颗理所应当地继续第二颗、第三颗,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
而刷短视频就像嗑瓜子一样,一条又一条,不用思考,不用动脑,凭借本能就获得的大量的“刺激”与“快乐”。
短视频的内容直白、节奏快,音乐动感有节奏,表现方式夸张,只为满足观众们内心的幻想。
短视频的确会给人们带来快乐,但这种“快乐”极为短暂,大脑亢奋的时间一过,便会烟消云散,是一种低级快乐。
而真正的、高级的快乐,则是人们经过了千辛万苦而收获的,能维持较长时间的快乐。
孩子费了很大的力气,准备了一场比赛,赢得了一个证书,虽然费力,但即便过了几个月、半年,想起来这件事也是骄傲的。
孩子每周风雨无阻去上兴趣班,虽然辛苦,但学习新知识的喜悦可以维持很久。
这些都是可以长时间维持的,高级的快乐。
各种各样有趣的动画片,网络上的游戏和短视频,都足以夺取孩子们大多数的精力。
玩手机带来的快乐是即时的,而阅读、学习则是需要付出一定耐心和时间。
因此与其放任孩子“躺”在家娱乐,不如根据孩子的兴趣,给孩子报名合适的兴趣班,让孩子以学习的方式充实自己。
大多数图书馆都有儿童分区,而图书馆的学习氛围浓郁,更适合看书。
孩子沉迷于手机,往往是因为没有其他的事情可做,如果孩子找到了真正的热爱,那便会将精力投入到其他事情上。
曾经有一位爸爸发现正在上高中的孩子沉迷上了网络游戏,并把所有课余时间都花费在了这个上面。
这位父亲并没有忙着责骂他,反而在暑假带他报了一个乒乓球班,并在周末跟他进行乒乓球比赛。
儿子为了战胜父亲,将课余时间都用在了练习乒乓球上,游戏反而不怎么玩了。
由此可见,更多的兴趣爱好会分散孩子花费在手机上的注意力,当孩子的生活变得充实,自然也就不会沉溺在网络之中。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父母回家后便开始大声地刷短视频,那孩子势必也会好奇模仿,如果父母读书学习,那孩子也会自觉学习。
因此父母要想让孩子真正远离短视频的危害,就要先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
孩子小学前,尽量不要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小学期间可以适当使用手机但要规定好时间和次数;中学期间也要适当的引导和管理。
学生时代,正是孩子快速成长的黄金时期,别让“低级快乐”占据了孩子的全部身心!
这个暑假,让我们和孩子共同成长,共同学习,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成为孩子未来的指南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