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说“毁掉一个孩子,一部手机就够了”。对家长来说,听到这句话,再看看正在玩手机的孩子,分分钟失去理智。
自从放假后,我也发现孩子很沉迷于手机。为了看手机,每天一起床先写作业,写完就能解锁看手机,有时出门玩都恨不得带上手机,这段时间我也因为孩子看手机的问题比较苦恼,在尝试一些方法,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共同借鉴。
因为手机已经成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若说完全不让孩子看手机,也不可能,上个网课、完成个老师留的打卡作业,还是得用手机这些电子产品。
可能有一部分的家长,遇上这种情况,惯用的做法是:直接没收。
火气上来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把手机没收,这种做法的确能快速解决一时问题,但孩子很聪明,第二天孩子看你不生气了,可能又偷摸地想办法去看了。
可见“没收手机”并没从根源解决这个问题,没帮孩子学会自我掌控,并没帮孩子学会处理和自己的关系,而且还可能因此破坏亲子关系。
另外,如果不让孩子看手机,和小朋友们一块儿玩的时候,一块儿谈论个什么话题,他可能会插不上话,这样就让孩子和小伙伴交流的机会变少,时间长了,孩子和其他同龄人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甚至被边缘化。
我个人的建议是,从大人和孩子一块入手解决,别只限制孩子,家长需要做好这几件事情。
孩子是父母的影响,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孩子。
如果爸爸妈妈在孩子跟前总是端着手机刷手机,不管孩子,会让孩子认为手机很有趣,会对手机很有兴趣,一摸到手机就想拿起玩,当他发现里面的视频很有趣,里面的游戏很好玩,自然就沉迷了。
比如在孩子面前减少看手机的次数,如果没有重要的事情需要看手机,就把手机放起来,高质量的陪孩子玩,让孩子从行动中、言语神情中感觉出父母的关爱。
除了不看手机,还得会陪孩子玩,这样家庭生活的氛围才能轻松有趣,比如陪玩些亲子游戏、玩玩具、陪看绘本、陪孩子聊天、陪孩子做手工、玩创意设计、科学小实验等,都可以。
家庭生活如此有趣,有爸爸妈妈陪着,能动手还需要思考,时而紧张时而捧腹大笑,看着自己的作品,不仅放下手机了,还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自信心。
当然方法有很多,前面刚说了不少可以在家陪孩子做的事情,都很有意义。
学龄前的孩子基本没什么作业,最重要的是玩,那就想办法多陪玩就好了。安排作业适合已经上小学,大一点的孩子。
有句话是“学霸不可怕,就怕学霸过暑假”! 假期就是用来超越别人的,你如果不想让孩子完全躺平,可以适当安排些作业,减少看手机,还有助养成学习的习惯。
比如我儿子今年秋天升二年级,老师只留了阅读、体育和家庭劳动的作业,我们又给孩子安排了书写、阅读理解、英语和数学的作业,这样基本有半天是用来完成作业,剩下的半天再户外运动一会儿,看手机的时间就很少了。
每天完成作业,按完成的早晚和程度自己贴星星,然后才能看手机,等到一个月打卡完成了,就可以解锁新IPAD了,他还把IPAD画在了最后一天。
学前的孩子可以陪伴阅读,到了小学一二年级后,认字比较多就可以自主阅读了。
因此可以趁着假期时间多,给孩子安排些进阶的阅读书目。我儿子放假前,老师建议看四大名著,但我家没有简版,只有《凯叔讲水浒传》这套,读了几章,感觉难度有些大,就又换简单点的书了。
还有几本《中文分级阅读K1》没看完,就先看这些了,每天读几个故事,同时还看些其他的课外书,这样算下来,阅读量也不小。
这套书适合一年级孩子读,总共12册,里面有一部分有拼音注音,一部分没有,有注音的书,里面的文字也比较大,故事比较短,内容比较简单,“由易到难”这样阶梯安排的。
晚上睡觉前,有时还和爸爸一起看《孩子读得懂的山海经》,这套书的画风真的超美超美,装帧的特别棒,是我们全家都很喜欢的一套书,里面的故事也很有趣。
平时他爸爸经常带他看些动漫片,有的里面有各种上古神兽,每次听到书里的神兽就拿出书来再翻翻,也很有趣。
除了学习阅读,也得给孩子安排些其他活动来丰富生活,可以每天带孩子户外运动一会儿,但是暑假假期比较热,可以选早晚或是阴天在户外活动,楼下小区、公园玩,和同龄孩子玩游戏、跳绳、跑步,都可以。
我们平时大多是溜公园,晚上不太热的时候,去公园溜达,有时也跳绳、打羽毛球。
一般到了假期,会有 夏令营之类的团体活动,也可以给孩子报一个,锻炼锻炼。
此外,还可以自己多安排些 亲子活动,比如去参观博物馆、博物馆、艺术馆、天文馆、植物园、水族馆,看展览或儿童剧等,对孩子来说,既是玩,也是开拓眼界、涨知识的机会。
还可以安排旅行,近郊、远郊或是去其他城市,住住亲子酒店等,既多了生活的仪式感,也是让全家人都放松的机会。
也可以趁着假期,培养下孩子的兴趣爱好,不过建议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别只按大人的意愿来。
还要提醒一点,别安排的太满,给孩子压力太大。前几天有新闻是:浙江杭州一位家长暑假给孩子报了太多课外班,导致孩子疑似因学业压力被确诊抽动症。
家长放低要求,当个兴趣的让孩子轻松的学习就好了。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作为一个准二年级小学生的家长,我自己也没太多经验,也是边带娃边学习“如何带娃”,不过我相信,只要我们家长用心去做,就可以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