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记者/唐巧燕)7月28日晚8点,原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现华外同文外国语学校(下文简称“华外”)总校长朱子平作客直播间,与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会长杜兰共同探讨家庭教育的焦点话题。
自今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以来,“家校社共育”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作为一名从教40年、在7所学校做了30年校长的资深教育工作者,朱子平校长认为,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基础,不可或缺,不能替代。
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朱子平对家庭教育有着系统性的研究和探索,直播现场,他从影响孩子成才的三大关键要素――“遗传”、“环境”、“教育”出发,分享了抓好家庭教育的“六大要点”:陪伴成长、教会做人、培养习惯、平等交流、以身作则、安排劳动。朱子平相信,青少年未来要有所成就,是“家长对孩子的理想”“孩子对自己的理想”“社会的理想”三者密切融合的结果。
人是环境的产物。在朱子平看来,影响一个人成才,有三方面的要素,第一是遗传,这是人之为人生理的、自然的基础;第二是物理环境,包括家庭的环境、学校的环境、和社会的环境;第三是认知和思想方面的要素,即教育,呼应上述三个环境,包括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功能各异,互相促进,但不能互相替代。他认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早期的、持续的、权威的、终身的,非常重要。
“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的营造很明显是我们家长的责任”,朱子平认为,孩子成长过程中,和谐愉悦有质量的陪伴非常重要,营造好的家庭氛围,孩子就可以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去学习、去运动、去创造、去思考,甚至去处理一些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陪伴孩子成长时,朱子平提醒父母注意两点:一是父母双方都不能缺席,要“亲自养育”;二是父母要先形成一致意见,再去教育孩子,不能出现“妈妈在批评孩子,爸爸在旁边偷笑”的情景。
杜兰认为,陪伴的质量很重要,要创造和孩子们在一起的黄金时间,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做她喜欢的事情,通过这样的黄金时间营造出一种画面感,这种画面感能够让孩子记一辈子。
“家长一定要从孩子的未来、家庭的未来、更重要的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去看待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去看待家庭环境的营造和家风家教的营造”, 朱子平认为,作为家长,一定要高屋建瓴地去看待孩子未来的发展。
他说,教会孩子做人,既要大处着眼,教会他家国情怀,崇德向善,五爱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也要小处着手,教会他待人接物、文明礼貌、尊老爱幼。
如果一个家庭有二胎,家长应该怎么样帮助两个孩子处理好关系?连线环节,一位家长吐露苦恼:14岁的老大和4岁的老二经常大闹发脾气,对于如何教好两个孩子他有点无从下手。
对此,朱子平认为,家长首先要洞察孩子的情感体验需求,孩子希望体验到家长的爱,“他们闹的时候,可以把他们都抱过来,告诉他们,爸爸非常爱你们,两个都爱”,并恰如其分地说出他们各自的优点,然后和他们在单独的空间聊天对话解决具体问题。有两点要特别注意的是,第一,不要在孩子吵闹时批评指责,第二,不要当着任何一个孩子或者在两个孩子面前去说“你是老大,你要让着妹妹”这样的话。朱子平提醒家长,孩子很在意父母的每一句话,不要轻易说一些刺激性的、让孩子伤感的话,否则孩子容易受伤,很久之后可能突然在某一些问题点上爆发出来。
杜兰认为,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要帮孩子做一些“战略性”的选择,她分享了对女儿的教育:“包括读什么书、交什么朋友、学什么课程、应该有什么样的审美眼光,这些都是我要教她的。”
培养习惯,“优秀是一种习惯”或需要18到254天。
朱子平说,对有些孩子来说,随着年龄增长,家长要操心的事越来越少,关键原因就是从小培养了孩子一系列良好的习惯,包括生活的习惯、学习的习惯、运动的习惯、思考的习惯等等。
“优秀是一种习惯”,是有科学依据的,2010年伦敦大学的费莉帕 勒理博士曾经招募了96名学生做了一个实验,研究到底培养一个习惯需要多久,实验的结论是:需要18天到254天不等,养成习惯平均需要66天。
华师附中享誉全国的“五环学习法”,本质上就是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朱子平认为,“学习有法但无定法,适合之法,才为上法”。关于“五环学习法”,他分享道:
第一环,预习。上课之前的前期学习,不仅让孩子了解未知的知识和世界,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环,听课。好学生的学习方法各有不同,但共同点都是在课堂上非常专注去听老师讲课。为什么这很重要?一位老师至少经过四年专业的本科训练,备一节课至少需要三节课的前期准备时间,新老师可能耗时更长。这样“淬炼”出来的精华放到课堂40分钟输出,如果学生走神,可能付出10倍时间都捡不回来课堂的知识点,久而久之就积重难返。
第三环,笔记。人的记忆有限,通过笔记记录自己不懂的难点、老师讲课的重点、和一些规律性的观点,这同样是好学生的共同点所在。
第四环,作业。作业的价值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巩固、提高、扩展学习的内容。
第五环,归纳。大部分孩子做完作业,就以为学习结束,其实不然,要从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几个环节去进行系统性梳理,在大脑中进行构建,归纳出规律,将学习后的“精华”放到整个知识结构的搭建里面来,大脑可以随时随地“调取”,非常地便利。
正值暑期,朱子平认为,在脱离学校环境后,对孩子和家长都是一个挑战,他建议家长在暑期培养孩子阅读和体育锻炼的好习惯。“通过完整的时间去阅读不同书籍,通过每天坚持体育锻炼培养孩子的兴趣并塑造成一种终身具备的能力”。
杜兰也很认同“优秀是一种习惯”的理念,她分享道:“你得到别人得不到的结果,一定是你付出了别人没有付出的艰辛。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像我跟伙伴们说的,你碰到一堵墙要想的是怎么把墙翻过去,或者把墙推倒,而不是离墙5米、10米掉头就走,太多年轻人是这样做的。但是我告诉他们,你跨越这个障碍之后你可能又看到了不同的风景,就像我们登山,在山脚的人看不到山顶的风景,你跨过了这座山还会有更高的山。我总是鼓励每个人不断遇见更好的自己,不要给自己设限,要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朱子平认为,同理心和共情的能力,也就是和孩子平等交流,在教育过程中无比重要。
“孩子在你眼里是个小孩子,可是你要知道,他是一个独立的人,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一定要尊重孩子”,朱子平说,当家长平等和孩子交流,孩子也愿意主动跟父母去交流,分享很多发自内心的想法,同时激励孩子去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想,这对孩子的成长都非常重要。
朱子平提醒家长,和孩子相处时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孩子是一张白纸,父母如何应对问题和处理问题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终生。他说,耐心聆听孩子的意见,等他充分表达之后,家长用商量的口吻,用协商的方式引导孩子,而非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
杜兰谈到,平等交流的一个方法是姿态上的平等,家长和孩子有身高差,就要俯下身子和孩子面对面平视交流,“这就是一个尊重孩子、放低身段的姿态”。
朱子平认为,在一个和谐、愉悦、有规则的家庭里面,做事情大家一起协商,孩子的自信、自强等各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充分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以身作则,去营造良好的、民主的家庭氛围就变得尤为重要。
“家庭无小事,事事是教育,家长无小节,处处是师表”,“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师表”,朱子平认为,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以身作则”对孩子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他分享了一则新闻:一个农村孩子考上名校,记者去采访这名孩子的家长,发现他父母没有文化,但母亲每天晚上都会陪伴孩子一起读书,尽管她甚至不认字把书都拿反了,但这样的引导一直鼓励孩子“妈妈都在学习,我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朱子平说,他所知道的那些“上升的家庭”,父母都特别注意发挥榜样的作用。
杜兰也认为,良好的家庭环境非常重要,要让孩子总体上感受到家庭情绪是稳定的,这样他可以在安全感十足的环境里放松做自己,父母会支持他探索人生的各种可能。
与此同时,家长的言传身教也很重要。在杜兰看来,做家长首先要管好自己,部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一直把眼光放在孩子身上,忘记了自己也要持续去成长,“我觉得为人父母很多时候不是要时刻以孩子为中心、放弃自己,而是要放弃很多不好的自己,如果说你特别希望孩子自律、希望孩子优秀,实际上你自己自律、你自己优秀就会深深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杜兰说,当下看到家庭教育的一个最大的危险就是,一群不读书的父母正在拼命“鸡娃”。
连线环节,有家长提问,孩子有拖延症怎么办?朱子平说,孩子拖延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也不可能一天两天改过来,家长需要“设计”方法和方案来帮助孩子戒掉拖延。“以身作则”就很重要,比如妈妈对爸爸说,倒垃圾时间到了马上去倒,爸爸雷厉风行“执行”,这个过程中就会树立榜样。家长通过制定系统性的计划去引导孩子和帮助孩子,持之以恒,孩子的拖延症就会改过来。
哈佛大学学者曾做过一项长达二十多年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爱干家务的孩子比不爱干家务的孩子各方面都获得更大的人生成功,比如两者的就业率比例是15:1,犯罪率比例是1:10,前者的离婚率低、心理病率低,后者则离婚率高、心理病率高,前者收入比后者高出20%。
我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对2万多个样本进行研究后发现,参加家务劳动的孩子自律和学习状况比不参加家务劳动的孩子高出26倍。
朱子平说,从小到大安排孩子做好自己的事情非常重要,不同年龄阶段可以安排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要求孩子三岁做什么、四岁做什么、小学做什么,他提醒,切忌所有家务由家长或保姆全部包揽,孩子作为家庭一员应该承担相应的家庭责任。“一个懂得做家务的孩子一定是受欢迎的,而且他未来的生活一定是很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