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神童”魏永康逝世,当代“伤仲永”令人惋惜,母亲懊悔不已

2000年,17岁的魏永康被中科院破格录取。这个本应该为高考而奋战的年龄,没想到已经被考入了中科院,小小年纪,竟创如此佳绩,很多人看到这则消息,也不得不对他钦羡不已。

为此,二十多年前他就有了“东方神童”的称谓。

如今38岁的神童,匆匆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一生,这不禁让人感慨,二十年前还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现在已经物是人非,换了人间。

是谁酿造成了“东方神童”的悲剧,当代“伤仲永”的故事,究竟为我们留下了哪些经验和教训呢?

生于1983年的魏永康,从小就是一个神童,两岁的时候就能认识2000个汉字,四岁的时候就能读完初中课程,八岁就进入省重点中学读书。

十三岁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被湘潭大学物理系录取,十七岁被中科院录取。这样励志的人生,让许多自视甚高的人看完都感叹道:“自愧不如。”

难道神童真的是天生的吗?这样的天赋是怎么来的?在大家都在发育的时候,他怎么能学下这么多东西,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真的就这么大吗?

其实这一些“功劳”都是魏永康的母亲曾雪梅之功,由于赶上特殊的年代,因此没有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她,为此耿耿于怀。

在七十年代末恢复高考的时候,她因为已经成家立业,因此放弃了报考机会。也就是因为憋了这股劲儿,这造成了她在教育孩子这方面过于偏激。

孩子出生之后,她就开始了自己的“魔鬼教学法”,她不顾孩子的发展,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儿子。孩子成了她炫耀的资本,也成了她唯一的希望。

但她不知道就在儿子辉煌成绩的背后,也暗藏着深深的悲剧,此时已经埋下伏笔,可惜她竟毫无察觉。

十七岁能考入中科院这绝对是很多人做梦都想象不到的事,再好的编剧也不敢写如此传奇的剧本。

但是这一切就让魏永康摊上了,此时的他被上天宠到了天上,当然这份亮眼的成绩单也把他一辈子的好运全都花光了。

从小就陪读的曾雪梅一直就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为了不耽误学习,她甚至不让魏永康做任何家务,连穿衣服、挤牙膏这种事,妈妈都不让他做。

出去玩就更别想了,你的任务就是给我好好学习,与学习无关的事,你不要碰。

这样也就造成了魏永康的自理能力非常的差。超乎常人的智商,自理能力甚至不如一名小学生,也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到了中科院,曾雪梅就无法在一路陪读了,第一次离开母亲的魏永康,显然很不适应。因为从小到大都是妈妈替他掌管一切,他没有任何自理能力和沟通能力。

他不和任何人交流,只是自己一个人躲在角落里看书,他不会收拾内务,连冷了穿衣服这种事他都不知道,房间乱糟糟的,衣服和袜子扔了一地。

如果说神童学习好,这些小事就不拘一格的话,但是你做大事的人,不能连你该做的事你都不知道吧!

作为学生考试和写论文这种事,他居然都会忘,这也很好理解,因为之前这些事都是妈妈替他想着的,离开了妈妈的怀抱,他就想失群的羔羊,随时有可能收到狼群的威胁。

也就是因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导致他没能拿到硕士学位,而被中科院劝退。

从此意气风发的“东方神童”俨然成为了伤仲永“泯然众人矣”。学习成绩再好,自理能力差,也算不上真正的人才。

魏永康的人生悲剧,他的母亲真的要负全部责任。曾雪梅的这种行为真的很自私,这不禁让我想起灭绝师太让周芷若发的毒誓。

这种不顾孩子发展,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的行为,即便孩子能做出成绩,那也一定程度上把孩子给“毁”的体无完肤。

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子,连最基本的生存技能都没有,就算他智商再好,读的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一个人活在世上,生存需求是第一位的,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的。

你不能把最基本的需求都给扔了,直接追求最高目标需求,这样的行为就是在毁孩子,而不是在教育孩子。

都知道“欲速则不达”,当他该和同龄孩子嬉戏玩耍的时候,他没有得到相应的满足,导致他的自理能力和沟通能力完全不能和他的高智商挂钩,这样的事难道不是悲剧吗?

就在魏永康遭受如此打击的时候,她不但没有安慰孩子,相反还火上浇油,说什么你怎么不去死呢?这是一个母亲该说出的话吗?

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谁不想难过之时有妈妈的安慰呢?母亲的伟大不仅在于宠爱,也在于责任的担当,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但这些曾雪梅都没有做到,她硬生生的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了孩子,也没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不能说她不爱孩子,但这种以“爱”的名义来压迫孩子,未免也太深沉了。

普通人的生活真好,“爱”的深沉究竟给孩子带来了什么?

后来他也尝试去工作和考研,但都因为不适应而被“拒绝”。这时二十多岁的魏永康才终于明白,自己应该自立了,不能什么都听妈妈的了。

后来他果然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27岁那年也结了婚,后来有了孩子。这样的剧本不禁让人感慨造化弄人,很像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

但这就是“神童”的代价,如此操之过急的人生,就是在透支自己的生命,出来混是需要还的,魏永康前半生的顺利,最终造成了他“伤仲永”般的悲剧。

而当母亲想要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他总能隐隐约约想到自己的痛处,母亲想起儿子的时候对孙子、孙女的严格要求,也就被迫放弃了。

不知道魏永康临行之前,他在想些什么?回顾自己的人生他会作何感想?但相信他的母亲一定会懊悔不已,因为好好的孩子,被她的自私给毁了。

这样的教育方式不禁令人反思,“爱”的深沉究竟给孩子带来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