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则视频,着实吓了我一跳:
视频中,两名熊孩子在27层楼的天台上玩耍,然而天台四周并没有任何防护栏,也就是说,稍有不慎孩子就可能从27楼的楼顶掉下去。
更惊险的还在后面,其中一名年龄较大的孩子,竟然在天台上的两个平台之间来回跳跃,而平台中间有一段空隙。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在跳跃的过程中发生一丁点意外,比如脚滑,或者突然使不上力,那么就可能直接摔下去,隔着屏幕我都吓出一身冷汗。
有网友很理直气壮地留言:通往楼顶的门为什么不锁起来?令人无语的是 ,这条留言竟然有很多人赞同。
据了解,孩子能上去,是因为楼上的锁被人锤坏,而且在孩子被带下来后,物业立即将楼上锁换新,网友在吐糟物业可以理解,但父母好好教育孩子才是重点。
有安全意识的孩子,都不会在危险的地方玩耍,拿性命去娱乐。
《家庭教育》中曾说:“有规矩的自由叫活泼,没有规矩的自由叫放肆。”
孩子的行动力几乎都源自好奇心,玩也是他们的天性。
但如果这样的“探索”没有规则这个紧箍咒保驾护航,那放肆的自由无疑是在“玩火”,别在该立规矩的年龄放任孩子的“天性”。
鉴于刑期较重,所以少年法庭希望李玫瑾教授给他做一次心理疏导。谈话开始不久,李玫瑾教授就询问起他的成长经历。
他告诉李玫瑾教授:“我的家庭一切都好,生活条件不错。小时候身边既有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疼爱。”
父母比较由他的性子宠溺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到初二就不愿意去学校上学,父母也就任由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经常不去学校。
这期间他遇上一个不错的女同学。他说,女孩也喜欢他。
李玫瑾对他说:“和你接触下来,发现你爱说话,对人也很友好,显然是早年亲情抚养很好的孩子。如果没有这一犯罪行为,你应该是个挺招人喜欢的年轻人。”
“这女孩学习很好,也愿意帮我好好学习,我虽然挺聪明,以前学习成绩也不错,就是不想成天坐在教室里,不想天天写作业,就想自由自在一些。而我的父母从来没有管过我。”
看到这里,我们已经看出他家庭养育中存在的问题,这是典型的在孩子该立规矩的年纪,放纵了孩子。
女孩的哥哥非常看不上他,常常给他说难听的话。激起他的愤怒,一心想去北京挣大钱。
然而到了北京才发现,要学历没学历,要经验没经验,只能在厨房帮厨,起早贪黑,也挣不了几个钱。
一个孩子养育中如果缺乏严格要求,没有规矩,没有界限,没有形成行为规范,一旦进入更大的自由空间,遇到更多的选择机会,就会任性和肆意妄为而酿成大错。
龙应台曾说:“必须要在黄金时期内帮自己的孩子做好面对未来的准备。”因为,父母的管教是有有效期的。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对他们来说是万能的,是可以依靠的,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
一旦错过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父母终其一生都会后悔,你会发现,你再怎么努力,也比不上十年前来得有效了。
有规矩和没规矩的孩子,过着两种不同的人生
心理学家塞德兹说:“人如陶瓷,小时候会形成一生的雏形。”
从小“有规矩”和“没规矩”的孩子,最终过的是两种不同的人生!
曾经在综艺节目《变形计》中,有一个叫杨桐的男孩,非常叛逆。
上高中的第一天,他把课桌搬到最后一排,撕课本,趁着老师不注意跳窗逃课。
离开学校,他转身就去了网吧或酒吧。他和一群“小混混”,喝酒、打架;一个人时,他就通宵泡在网吧打游戏。
父母管教他,一言不合,杨桐就摔东西,和父母吵架。原本,杨桐的成绩是很好的,那为何会变得如此叛逆呢?
原来,这和他父母的教育方式,不无关系。
杨桐的父母是办工厂的,平时鲜少回家,更不管孩子。父母总觉得亏欠孩子,总会在杨桐面前小心翼翼,任由杨桐的放纵。
爱孩子,并不是一味顺从,稍懂事起就要教他行为有规矩,明白可为和不可为的界限。这种意识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越早让孩子知道越好。
近日,一条视频迅速登上热搜:视频中的女孩出于好奇,从自家11楼向楼下扔垃圾。
父母知道后,爸爸先是用尺子(轻轻)拍打女孩的手,女孩哭着说:“我错了。”
之后,父母告诉她:“你在楼上扔东西,警察会抓你的。”
女孩哭着说:“不要,我再也不扔了。”
妈妈又找出相关视频,耐心告诉她:“你看到了吧,乱扔东西会砸伤别人,会被警察抓走,不管你是大人还是小孩。再问你一遍,垃圾扔到哪里去?”
正是在各种规矩中,孩子才能够对世界有更成熟深刻的认知,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局限,明事理、有同理心、言行得体,成为一个教养好、三观正的人。
父母从小给孩子立的规矩,都会成为孩子未来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灯,指引着孩子朝着明亮的地方去。
规矩,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护身盔甲
孩子的行为需要界限,而规矩能帮孩子找到界限,不要觉得这会束缚孩子,其实合理的界限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
为了解决学生写作文“无话可写”问题,在第一次作文时,他只要求学生把字写在方格里,书写较认真的,就可得90分以上;
如此循序渐进,消除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并树立自信,产生兴趣,从而达到大幅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效果。
这种现象,犹如登楼梯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顺利地登上高处。这也是心理学上一个有意思的法则,叫“登楼梯效应”。
孩子立规矩的时候,“登楼梯效应”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记住,父母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孩子也不可能一次就做到最好。
比如 ,给孩子制定的行为规范和目标,应该由小到大、由易到难。不要一下子就要求孩子做到最好,而是一步一步引导他做得更好。
昨天,闺蜜在群里发来一张照片,只见一个黄色的毛绒玩具,被闺蜜的女儿涂满了各种数字与符号。
闺蜜在群里求助:我该怎么处理这“熊孩子?”
我回复:“让她自己把毛绒玩具洗干净。”闺蜜心疼地说:“孩子这么小,就算了吧。”
我无语地对闺蜜说:“你不能总是替她收拾残局,让她自己来。你总是自愿帮她包揽过失,她永远也学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于是,闺蜜把泡着毛绒玩具的盆子给了女儿,让女儿自己洗干净。结果,女儿在闺蜜的目光下,一边哭一边收拾,整整收拾了快一个小时。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犯了错误的人应该承担后果,让他们承担后果可以更好地让他们不再犯错。”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会像闺蜜那样心疼孩子,替孩子去承担责任,庇护孩子,这就是纵容孩子的错误行为,让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有恃无恐。
父母必须明白,有一种爱,寓意更深,这是一种约束的爱,甚至是让孩子痛哭一次的爱。狠点心,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她才会长大。
在《育儿大师》里,有一幕让人印象深刻。
一位爸爸在辅导女儿写作业,也许是为了让孩子享受学习的快乐,就拿了根雪糕让女儿边吃边学习。
画面挺温馨的,但孩子妈妈看到后,很生气,立马呵斥女儿,一旁的爸爸看到无措的女儿心疼地为她说情。
但妈妈还是拿走了女儿手里的雪糕,并无情地对她说:“现在是学习时间,不许吃。”
然后,妈妈没有避讳女儿开始对爸爸发飙:“你最起码等女儿学会了再给她吃。你怎么每次都要这样,好习惯养成不容易,你每次都要来捣乱一下!”
为什么节目里的孩子不知道怎么做,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不知道应该听谁的。
要知道,在立规矩这件事上,父母应该统一战线,让孩子明确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该做,即使父母间的理念不同,也应该避着孩子协商出统一方案,再一致地教育孩子。
一旦父母两个人出现内讧,只会让孩子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听谁的,更严重的会让父母失去权威,让孩子失去改掉错误的机会,开始质疑父母。
好的家庭教育,需要父母立场一致,用一种声音来立规矩,引导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