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了蓁宝回家,路上她对我说,她用一张贴画跟她同桌交换了一块橡皮。
回到家她拿出橡皮给我看,一块粉色花朵形状的橡皮,很漂亮。
我迅速在心里估算了下,橡皮顶多值一两块钱,可她送出去的那一整张贴画,是我花十几块钱买的。
我在那一刻有一点点心疼钱,可看着孩子纯真的笑脸,我想了想,还是不说了吧,免得破坏孩子的好心情。
记得小学时学过一篇课文,女孩的父亲从非洲带回来一只羚羊木雕,女孩拿这只珍贵的木雕和好朋友换了一把小刀,并约定她们永远是好朋友。
父母知道后很吃惊,让女孩把木雕要回来,理由是木雕很贵,远不是一把小刀可以比得了的。
女孩很伤心,也很惭愧,觉得对不起朋友,但在父母逼迫下,她还是拿着小刀来到朋友家,说明了来意。
朋友把木雕还给了女孩,女孩很伤心,惭愧,觉得对不起朋友。
当初读这篇课文时,我跟女孩一样难过,觉得孩子们纯洁的心灵,纯真的友谊不是钱能衡量的。
现在,我已经在社会历练多年,并有了自己的孩子,我这才体会到女孩父母的心情。
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拿贵的东西换了价钱低的东西回来,是吃亏了。
可我想到课文中那个女孩,她那样伤心和惭愧,我不想让我的孩子有那样的体会。
在孩子们的社交中,交换是经常发生的一种行为。
孩子们通过交换零食、交换玩具等来获得友谊、交到新朋友,这在孩子的人际交往中是很正常的,也是孩子成长的一种方式。
当然,孩子没有金钱的概念,所以在交换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等价交换”。
比如,拿一本旧书换一个毛绒玩具,或者,用一张小卡片换一本书等。
其实,所谓的等价交换,在孩子眼中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们的衡量标准,跟金钱无关。
在孩子眼中,一本旧书和一个毛绒玩具是同样珍贵的,当然可以和朋友交换。
所以,对孩子的交换行为,父母请不要紧张,也不要给孩子灌输“吃亏”或者“占便宜”的想法。
否则孩子很可能受到父母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变得消极。
1、不要以成人的想法来评价孩子的交换行为
有时候,父母不认可孩子的交换行为,主要是觉得孩子做了不等价的交换。
事实上,小孩子大多没有金钱的概念,不知道物品的价值,更不懂什么是“等价交换”。
小孩子不成熟,心思也容易变,有的孩子在跟朋友交换了物品后会后悔,想要回自己的东西。
这时候,父母要告诉孩子,既然已经和朋友交换了物品,那么,原本属于你的东西就有了新主人,它不再是你的了,不可以再要回来。
军军用一套卡牌和幼儿园同学小刚交换了一块巧克力,回家后,军军发现奶奶来看他,给他买了一大袋零食,其中就包括巧克力。
军军后悔不该跟小刚交换,想让妈妈带他去小刚家,把卡牌再换回来。
妈妈了解情况后,严肃地告诉他,交换物品后,不要后悔,要说话算话,否则就是不讲信用。
军军这才放弃了把卡牌换回来的念头。
当孩子想要和朋友或同学交换物品时,父母要理解孩子的行为,并尽量为孩子创造条件,鼓励孩子通过交换,来交到新朋友,赢得友谊。
那次,大部分小朋友都参加了这个活动。在现场,小朋友们通过交换,或赠送的方式,一起分享玩具,每张小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我带着蓁宝转了几圈,小朋友用自己的几本旧书换到了一个小凯蒂猫玩具、一个会动的小猴子玩具,很开心。
交换是孩子们社交活动中重要的行为,是孩子人际关系的开端,父母们要鼓励。
同时,对于孩子之间的不等价交换,父母也不要太在意,更不要去破坏。
毕竟,孩子们之间纯真的互动,是不掺和杂质,也不包括金钱在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