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促进法》告诉你这些育儿方法(一)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

今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法律第十七条明确: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尊重其参与相关家庭事务和发表意见的权利,合理运用9种方式方法。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在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的时候谈到:亲自养育是生命的需要,重要的意义在于: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后,给孩子带来最重要的益处是安全感,有利于亲子依恋情感的牢固建立。

亲子依恋情感牢固建立起来有什么意义?他说,只有亲子依恋感情建立得好,孩子才会相信父母,愿意听父母的教导,父母的教育才会有效。“简单概括一下,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关系好,教育才能好,基础在于亲子依恋。”

亲子依恋来自于什么?孙云晓说,来自于亲自养育和精心陪伴,这是教育的起点,是爱的根基,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把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作为家庭教育方法的第一条,我认为是非常好的,非常必要的。”

的确是这样,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父母的陪伴是无法替代。父母各自在家庭教育中有自己的角色,父亲是男人最重要的工作,母亲是女人最神圣的天职,谁也不能缺位。

在我国,亲子陪伴时间不足尤其是陪伴质量不高的问题普遍存在。

有些父母忙工作忙事业,直接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无法亲自养育,陪伴孩子的时间特别少。某权威机构曾经进行过中国城市家庭教养中的祖辈参与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家庭有祖辈参与教养。隔代养育有经验丰富、时间充裕、情感亲近等优势,但也有观念相对落后、方法相对陈旧、边界难以把握等缺点。《家庭教育促进法》对于目前孩子教育问题,直接提出,父母是儿童成长的首要责任人,即使有隔代抚养,祖辈也不应该替代父母承担责任,而应该发挥辅助、协调作用。

父母应当承担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即使因为工作原因需要隔代帮忙抚养,但父母都不能推卸和逃避对孩子的陪伴,应利用电话、视频与孩子加强亲子沟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

有些父母陪孩子的时间不少,但陪伴质量不高,甚至错把陪着等同于陪伴。虽然坐在孩子身边,却各忙各的,孩子自己看绘本、玩游戏,父母则要么玩手机,要么忙工作。家庭教育是基于亲密关系而产生的教育关系,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父母要和孩子在一起。陪伴时长是一个因素,但更为重要的是陪伴质量。

孙云晓说,陪伴实际上是心灵和身体的陪伴,父母有没有付出真心、有没有责任感是关键。只要有责任感,有爱心,可以找各种方法来尽量陪伴孩子,还可以和孩子建立密切的联系和沟通,给孩子很好的陪伴。

“为什么很多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关系搞得‘鸡飞狗跳’,因为父母不理解孩子,不知道孩子的需要。”他说,好的陪伴是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心灵的沟通非常重要。父母需要做一个要理解孩子的父母、理性的父母,要理解孩子成长中的个性差异和潜能优势,给予孩子特别关注,给予理解和支持,这样的陪伴才是有效的陪伴,才是真正的心灵陪伴。

陪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伴,要和孩子积极互动。有效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尽可能有问必答,而不是让孩子唱独角戏。放下电子产品,放下工作,全身心地和孩子在一起。

此外,孙云晓建议,孩子年龄越小,越需要父母更多的亲子陪伴,等到年龄逐渐增长,父母就需要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父母在孩子青春期时天天守着,孩子可能会感到压抑,要多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对待幼小的孩子,喂养、陪伴、运动、游戏等非常重要;随着孩子长大,进入青春期,这时理解、尊重和支持更为重要,陪伴的方式需要随机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