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就是大人给孩子念书吗,就是要读儿童文学作品吗?孩子对书的选择太单一如何做引导?引导和尊重孩子的选择之间如何做到平衡?好的亲子阅读是如何做到的?……
在近日举行的“东方亲子阅读讲堂”第三讲的直播讲堂上,作家简平以“陪伴是共同的成长”为题,讲述了关于亲子阅读的几个误区,亲子阅读的形式,亲子阅读对父母自身成长的作用,受到了家长听众们的热烈欢迎。
为了满足没能参加、或者希望深入探究的家长们的需要,我们将讲座内容整理成文字,供家长们学习参考。
“东方亲子阅读讲堂”由东方教育时报主办,由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办公室指导。
大家好,我是简平,我是一位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和儿童文学评论的作家和评论家。形式上的亲子阅读一直是存在的,很多父母晚上都给孩子讲睡前故事。而作为概念的亲子阅读,随着绘本这一概念进入中国,时间却不长,也就十来年。
关于亲子阅读,人们有个误会,认为就是大人给小孩读书。其实并不是这样,应该是家庭成员之间,不同年龄阶段之间共同阅读。大人给孩子朗读,孩子长大以后,也可以给父母朗读。阅读是不分年龄的,父母八九十岁仍可以和孩子共读,祖孙三代也可以共读,每个家庭成员都可以一起互相阅读。即使宝宝还未出生,父母也可以胎教形式读给腹中的宝宝听。
我还想纠正一个观念,认为亲子阅读就是读儿童作品,不是这样,任何书籍都可以进行亲子阅读。孩子的阅读兴趣是广泛的,不能强制他们只读某一种,而是要选择很多种类图书。
关于亲子阅读要在晚间进行的观念也是需要转变的。吃饭的时候,休息的时候,外出旅游的时候,父母都可以和孩子互相讨论一本共同阅读的书,让亲子阅读贯穿于整个家庭氛围中。
亲子阅读能增加家庭成员间的情感沟通。我问过孩子们一个问题,《猜猜我有多爱你》这本绘本,你和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一起读,还是一个人读?每次都没有例外,一个人读这个故事的孩子超过了70%。可见亲子阅读的接受度和推广度目前都还不高。
有孩子告诉我,我请爸爸妈妈和我一起读这本书,他们不是说没空,就是不喜欢这本书,要给我读另一本。孩子和父母对阅读的选择没有达成共识,也会对亲子阅读造成障碍。
而从儿童接受心理学层面来说,儿童识字能力有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希望有人陪伴自己阅读,对书里的一些疑问,也期待能够得到解答。
在很长的时间里,孩子自主选择书的愿望总是莫名被社会、被家长阻断。家长们代为选书,学校里布置阅读书目给孩子,虽然推荐书目确实很好,但长此以往,一个孩子选择书的自主判断却被忽视了。
六一儿童节,我同事带孩子去上海书城,给孩子500元额度,让孩子自己去选书,这个惊喜让孩子好激动。到了约定时间,孩子抱着一大摞书兴高采烈地来到收银台,看见母亲(也就是我同事)也抱着给孩子选的一摞书,递给收银员。孩子提醒母亲自己选的书还没结账,母亲却说,你读我给你选的书就好了,你的这些书放回去,或者放在这里也可以。孩子坐在地上大哭起来,弄得母亲很尴尬。
同事和我讲完这件令她尴尬的事,我告诉她,这件事中最大的问题是你伤害了孩子。同事听了十分惊愕。
阅读是一件私人化的事。大文豪鲁迅先生曾经拒绝为青年开书单。我的解读,一是因为读书是不能强迫的,二是鲁迅先生也不愿公布自己的书单。书单是有私密性的,一个人的阅读其实是一份成长过程记录。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书单是你人生的索引》。这样看来,扔掉孩子所选的书,强迫孩子读父母选的书,是一件多么伤人的事情!反过来说,家长选的书,孩子也未必愿意读。
因此,亲子阅读其实并不是家长、老师所想的那么简单。孩子的接受能力,孩子对社会、对自然发自内心的需求,往往被成人所忽视。
好的阅读是读细节
一个人坐着看书的孩子,常常会得到表扬:“好乖!”可是,在表扬孩子的同时,你并没有没有加入孩子,成为孩子的伙伴。亲子阅读要求的是互相陪伴的阅读。你可以打开你的一本书,和孩子坐在一起,两个人读的书不同也没关系。这样的亲子阅读场景是温馨的。当然,亲子共读一本书是更好的。
孩子想要哪本书、哪个种类,应该根据他的要求尽量满足。有家长告诉我,他的孩子只愿意读侦探小说,并且只读一位作者写的侦探小说,骂了也没用。但我认为,这样的孩子应该在沟通前先表扬。一个孩子只读一个作者的侦探小说,当然是有局限的,作为父母可以这样告诉孩子,世界上的侦探小说不是只有一个人在写,也不是只有一种文学风格,你可以尝试接受更多优秀著作。再告诉孩子,还有一些作家写得也很棒。这样,哪怕只在在侦探小说这方面,也能慢慢为一个孩子打开新天地。
亲子阅读不能只有单向选择。我要提醒家长的是,“尊重”二字非常重要。只有孩子感受到被尊重的时候,才会真正进入阅读的氛围,在阅读中得到快乐和智慧。如果强加给孩子某种形式的阅读强制,是达不到效果的,就是俗话说得“看不进去”。最好的阅读是“看得进去”。怎么看呢?
第三,好的阅读是一次探险,探的是细节。
要把一本书真正看进去,无非就是把细节记到心里。细节可以是一个场景、一个对话、一个道具,一个提示读者思考的东西。不少家长却更关注孩子是否在书中读到好词好句,可是如果连一个细节都说不出来,孩子心目中还有好词好句吗?
我们说,双向的选择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对于“尊重”,最重要的一点,是真正把一本好书“读进去”,并不是功利的,不是为了考试,为了积累好词好句。
一本书改变一个人生,是主题思想、主人公、书中的细节都曾经打动了这个孩子,使他得到了感悟。在这个意义上,请告诉孩子,要记住阅读中打动过你的细节。其实对我个人来说也是这样,多年以前读的书,甚至其中一个主人公的名字和大致情节都忘了,但其中的一些细节仍记得十分清晰。因为细节,才是文学真正的力量所在。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文学这个艺术门类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太多了,各种各样的流派也越来越多,各种主张,各种旗帜,但有一点永远不变:
好的阅读就是要让孩子会读细节。从功利的角度说,很多孩子作文写不好,问题出在哪里却找不到,甚至连老师也说不清楚。在我看来,问题就在于你的作文里面缺少细节――你不会写细节。
作文凑字数甚是艰难,但在阅读中感受到什么是细节之后,孩子在作文里会自然地明白要写足细节。细节写足了,孩子只会觉得作文规定字数根本不够写。
孩子需要成长,阅读滋养成长。可是难道成人就不需要成长了吗?亲子阅读是成人和孩子共同的成长。
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从阅读中得到一些启示。当成人走入困境的时候,也能从阅读中得到宽慰和启示。同一本书里,孩子所感悟到的东西,家长并不一定能感悟到。父母所感悟到的东西,可以告诉孩子,弥补他们阅历的不足。在这样的互相告知中,你会发现孩子在慢慢成长;而孩子也会发现,父母也在慢慢成长。
真是这样。有一个孩子对我说,爸爸妈妈以前常常在某一个问题上互不相让。后来孩子在书中读到和爸爸妈妈的状态相似的情节,就读给父母听,和父母分享自己对所争论的问题的看法。你看,阅读关乎孩子的成长,也关乎成人的成长,两者都能够在书中找到共识。
我通过自己的一个故事来讲述亲子阅读的重要性吧。
对于我这样50多岁的人,亲子阅读实在是一个新鲜概念,这真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如果我的童年时代有这样的教育观念,我和我的母亲、父亲一定会沟通得更好,使我更加了解他们,他们也会更加了解我。
十多年前我得了癌症,每个星期三母亲来陪伴我,整整一年。她跟我说,不就是生个病,没关系的,我们还是要好好地生活。我也在母亲的鼓励下认真地生活,继续读书,继续写作。没有阅读和写作,我还真的撑不下来。
每个星期三,不管刮风下雨,不论寒冬酷暑,母亲都来,一次都没有落下。一天刮很大的台风,我给母亲打电话叫她不要来,可她还是来了。等她来到我家,已经成了一个“水人”。
这样整整过了一年,一天母亲突然给我打电话,说她今天不能来了。我问,为什么?她说自己不舒服。我赶紧让妹妹陪她去医院看病。三天之后,妹妹给我打来电话,痛哭流涕地告诉我,妈妈得了晚期肝癌。我多想去看我的母亲,可是告诉大家,我连去的力气都没有。最后还是母亲来看我了。
母亲说,我不也就是生病嘛,有什么呢?继续好好生活吧。是的,医生说母亲只剩一两年时间了。我决定从现在开始,跟母亲好好度过。我对母亲说,我们中国人崇尚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们就从今天开始吧!
有一次我跟母亲一起去北戴河疗养。一天我们坐在海边,我说,妈妈,我们今天一起来读一本书。母亲很惊讶,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过母子两个人共读的体验。
我带的是《猜猜我有多爱你》这本书。我们中国人很含蓄,我很难对母亲说“妈妈我好爱你!”那会让我起鸡皮疙瘩。如果我母亲也对我说“儿子啊我好爱你”,我想我也会起鸡皮疙瘩。可是那天,当我们读完了这本书,我们两人起码有三分钟没有说话,只有海风阵阵、蓝天白云。可是我相信我想对她的话,母亲听见了,而母亲想对我说的话,我也听见了。
好的亲子阅读,是长情的陪伴,是双向的奔赴,能成就成人和孩子共同的成长。
简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上海市静安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原供职于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高级编辑,影视剧制片人。文学,影视,新闻作品获有多种国内外奖项。“上海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