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暑假。据报载,在武汉,7天、14天、21天……每天报名参加不同天数夏令营的孩子一拨拨涌向训练基地,武汉周边的研学基地装不下了,又涌向红安、孝感、麻城、大冶等地,在或老牌或新建或由休闲农庄、山庄改造的训练基地。每个夏令营收费标准不一样,以7天为例,在1980元到3700元之间。家长花钱让孩子去夏令营“买苦吃”,值吗?记者走访调查发现,许多家长反映孩子“长大了”“独立了”“变乖了”。有夏令营负责人则表示,无法指望短期训练能改变孩子一辈子,夏令营的孩子们回到家,要想不“反弹”,需要家里的环境有所改变。
俗话说挫折使人成长,挫折教育也是学校和家长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但无论把“吃苦”当成工具还是目的,我很怀疑“吃苦夏令营”是否真的如家长们说的那样,能让孩子“成长起来”。因为有教官就反映,不少家长开豪车把孩子送过来,撂下一句“我们管不了他了,送到你们这里来,请你们好好管管!”就离开了。家长们不妨好好想想,所谓“变乖”的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因为夏令营苦,孩子不想再被父母送去受苦,才被迫“变乖”听父母的话?倘若如此,孩子到底是“长大”了,还是屈服于你的淫威?家长们不妨扪心自问。
最怕就是,家长自己管教无方,遇着孩子叛逆,就想到让孩子到别处受受苦,不用亲自动手,还不必见到眼泪因而于心不忍良心谴责;束手无策之下以他人之手代替老子的棍棒,美名其曰“吃苦教育”,这是最要不得的。刻意让孩子吃苦,反衬的是家长的无能,家长制的颟顸。家庭教育,最应该春风化雨,最需要平常之心。有些父母对孩子要么溺爱不已、恨不得样样捧上天,要么气急败坏,恨不得扒骨抽筋,家法伺候,变着法子让孩子吃吃苦头。如此两极化的育儿大法,才是社会应该认真对待的真问题。
回到夏令营。接触大自然、参加体力劳动、交交朋友,这都没问题,但你要说都该住茅草屋,一身虱子红疹,或者在艳阳天酷暑下列队操练,实在看不出如此吃苦有何必要。也不是每个家庭都有条件花几千块送孩子接受吃苦教育“培养独立精神”。
吃苦不应该成为孩子参加夏令营或其他教育活动的目的。一来,苦是不可量化的指标,随教育者本人的理解不同、素质的高低而任意裁量――怎么才算苦,身体和精神如何计算,对大人来说算“苦”的东西放在孩子身上合不合适,这都是问题。二来,所谓“挫折教育”,应该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切忌没有苦难创造苦难也要上,为吃苦而吃苦。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这是不少父母痴迷于“吃苦”教化的文化来源。一个吃过苦的孩子,是否人生更为顺遂,缺乏严格统计学基础上的因果关系,而往往是历史上的成者王侯反推其过往经历的结果,存在重大的“幸存者偏差”。现实中,我们见到许多出身富贵而心胸坦荡、遇事沉着、心怀慈悲的人,因为境遇困顿而见不得别人好、底线可以一再拉低的也大有人在。让每一个人生下来就获得平等机会是一个问题,如何教育下一代则是另一个问题。关键是,我们如何以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是否把孩子视为大人一样有尊严有欲求、有趋利避害本能的人。既然都是人,那还是少吃一点苦。 □麦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