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曾说:“教育就像是在育花,只有细心浇水,呵护,施肥,方能成功,若幼年受到损伤,便很难成材”!
其实,教育里最大的弱点就是沟通与陪伴,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却总是发展的鸡犬不宁,小时候你以为的“宝贝,快快吃饭”,结果却是“我不吃,我就不吃”,长大后你以为的“宝贝,写完作业就可以去玩啦”,结果却是不吭声、不理会地自顾自玩。
关于教育,其实很多时候教育孩子的心累都在于“你说了,我不听”六个字,这个时候若说我们跟孩子相处方式或沟通不对,那什么样的相处及沟通方式更有效果呢?
在兰妈看来孩子的成长是环境大过于说教影响,父母的言行举止也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瞬间。
如果我们注意观察那些“别人家的孩子”,你会发现这些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生活特点、即“幸福感”。
而,我们所看到那些幸福感明显的孩子除了乐观、开朗与积极之外,这些孩子一般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也比较融洽,哪怕是遇到意见不合的事情也会通过沟通来化解矛盾,这就是为什么“教育孩子,请先给足幸福感”的意义所在!
反之,若孩子的幸福感不够通常会有以下7种表现:
1)焦虑不安-敏感、好哭、常常自卑或害怕与人交谈
2)脾气暴躁-幸福感太差的孩子会经常因为得失而情绪失控,出现暴躁、吼叫或暴力倾向
4)性格孤僻-缺乏有效率陪伴的孩子遇事会表现的情绪紧张,比如胆小、啃手指头、一个人躲在角落里不愿意与人交谈
那么,幸福感不够的孩子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为了锻炼孩子能吃苦而奉行“穷养”教育,若孩子长期缺乏物质条件很容易受骗或养成小偷小摸行为,和同伴对比下也会因为羡慕而幸福感降低。
在孩子的成长路上,父母之间不论有多大矛盾、最好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去吵架,在争吵拌嘴之下,孩子不仅感受不到家庭的幸福感,甚至还会因为父母争吵而缺乏安全、造成心理伤害。
一件事一句话,若重复很多遍必定会引来厌烦情绪,而家长管教孩子的崩溃瞬间莫过于“我全心全力付出、而你却在嫌烦”,这种负面情绪,不仅会令家长失望痛心,对孩子而言然唠叨下的负面情绪也会降低幸福指数。
有一种陪伴,看似不离不弃实际却极大地降低了孩子的幸福感-它就是敷衍
教育孩子其实更需要实实在在的陪伴,有很多年轻父母辅导功课依赖辅导班、教育依赖学校,陪伴依赖玩具或手机电视,其实这些看似是最好的物质给予,其实感受不到情感温度的陪伴又怎会有多少幸福感呢?
讲到这里,可能很多朋友会说“孩子幸福感不够,那还不是家长平时陪伴太少了”,可能事实也许并非如此!
幸福感不够的孩子真的是陪伴不够吗?其实罪魁祸首另有原因
小姑娘每翻一页就说“妈妈,这是什么,我看不懂”
妈妈说“那就光看画吧”
小女孩还是不死心地说“可是,这画的是什么呀”,妈妈有些不耐烦地讲几句,接着低头看手机
过了一会,小女孩又去找了几本漫画叽叽喳喳地发挥着“十万个为什么”,不过这一次妈妈显得很不耐烦,她有些生气地说“看不懂就别看了,我们回家”,小女孩听完后低着头不语,看似在看书实际上委屈地悄悄掉眼泪,而妈妈发现后并没有耐心安慰、而是批评“一说就哭,你这样的性格谁愿意跟你玩”…
其实,孩子愿意分享、知道问问题是好事,如果家长没有及时去回应孩子,这种冷漠不仅会降低孩子的安全感,长久影响下孩子的性格包括与人相处都会变得冷漠、不易近人。
而说起幸福感不够的孩子,可能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孩子缺乏父母的陪伴,其实陪伴只是一种形式、而过程才是直接影响孩子幸福感的关键,就像上文中提到的那位图书馆妈妈,她明明是陪伴着孩子,却因为过程敷衍而将陪伴和幸福质感大大降低,这也说明孩子的幸福感不只是“陪在身边那么简单”,缺乏有质感的过程当然无法为孩子带来幸福指数。
所以说,提高孩子的幸福指数家长还需要从“实际大于行动”的陪伴实事开始做起,比如以下这4件事对孩子的成长就胜过千言万语的叮咛嘱托,当孩子不闹时那么教育自然就变得轻松了。
家庭教育里的标杆力量就是倾听孩子的内心声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如果你认为孩子还小,那么你就比孩子还小”,其实很多时候教育里的无奈都是我们对孩子的了解不够,就像我们常常抱怨“孩子不爱吃青菜”,其实我们哪里知道“孩子可能是不喜欢青菜的清淡口味”,要知道青菜本身就不容易入味、炒出的味道不符合孩子味蕾也很正常。
所以,任何一份教育难题都是建立在缺乏了解的基础上,如果我们平时和孩子的话题不多、或亲子关系比较疏离,建议每天抽出5分钟时间去多了解孩子,如果家长认真去了解孩子了,那么孩子每出现一次成长问题,家长就可以洞悉孩子心理状态并很好地将问题解决。
而在这五分钟互动里建议家长掌握如下亲子话术:
1)把“你怎么回事”改成“可以和我聊聊吗”
2)多问“今天有什么安排?”、少说“赶紧去把XX事做好”
3)把“等会”改成“可以稍等一会吗?我一会就好了”
4)多问“今天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了吗”,少说“今天在学校有没有被欺负”
5)把“快点说吧”,改成“你说,我在听”
6)多问“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吗?”,少说“撅嘴嘴巴干嘛,我欠你的吗”
在孩子的成长与教育里,爱是一种伟大而坚不可破的力量,生活在被爱包围环境下的孩子幸福感也会倍增,如果每天对孩子说一句“我爱你”、那么孩子的情感必定会充实而幸福,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这么点大,能懂什么”,其实孩子的情感有时候比成年人还要敏感。
如果我们从小轻视孩子的情感,在被忽略的情感缺失里,孩子也会因为缺爱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比如胆小、懦弱,社交恐惧等等,爱是教育里伟大的一股力量、若没有爱又谈何教育?
爱与陪伴都是教育里父母最应该给予孩子的成长基础,每天哪怕挪出1分钟时间向孩子示爱,这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温暖且真实的幸福感体现,而对孩子示爱也不只是“宝贝,我爱你”,同一种示爱方法也很容易出现枯燥、或习以为常的没必要,这个时候若家长可以多掌握一些示爱方法、对整个家庭来说都是幸运的。
1)孩子不开心时多摸摸头、给个温暖的拥抱,让孩子在近距离接触里感受到被爱的温暖
2)孩子表现出色时多鼓掌,让孩子在及时回应里感受到被关注的尊重
赞美,是对一个人的认可,对于孩子来说赞美是爱、也是尊重,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对孩子示爱,那么在孩子做出某件事情特别出色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去赞美,每一个孩子都有他们自身存在的优点和缺点,作为父母不要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优劣。
要知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往往看到的都是孩子的缺点,每天抽出5分钟、甚至1分钟时间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给予恰当的赞美,那么小朋友心中的“爱迪生”才不会被伤害。
不过赞美虽好也需要掌握技巧与恰当,如果一昧地夸孩子“你真棒”,在长久赞美的气氛影响下孩子也很容易大意、而出现“我最棒”的自负心态,这个时候,家长们可以掌握以下几种赞美话术:
2)夸细节-“你能想到XX细节,说明你真的很用心”
3)夸时间-“今天比昨天快了XX时间,你真的是越来越优秀了”
4)夸纠正-“今天做完题主动检查了一遍,看来我们要悄悄惊艳老师和同学了
教育里最好的相处模式其实就是“共同成长、不断纠正”,陶渊明曾说“某一瞬间,你看到的孩子、其实反射出的就是你自己”,而陪伴孩子成长,也更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并纠正自身的错误,如果孩子经常犯错或者性格内向,平时家长就要通过“纠正”来改善生活环境。
通过“纠正”来改善生活环境为孩子带来更多幸福感?建议父母每天抽出至少5分钟时间和孩子“相互纠正”,在这5分钟内孩子可以自由指出对父母的不满、及不当行为,父母也可以自由指出对孩子存在的错误、及习惯,在相互检讨里既能发现错误、又可以及时纠正错误,如果亲子之间能够做到如此相处模式,那么亲子关系包括沟通必定会和谐而幸福指数大增。
任何一份教育、任何一份幸福感,其实都不是随随便便形成,日积月累的幸福才叫幸福,日积月累的陪伴才叫陪伴,希望全天下所有的小朋友都可以和爸爸妈妈友好相处、幸福感爆棚!
我是兰妈,专注于育儿领域解析作者,以亲身事例、各种家庭教育实例,来记录育儿感触的瞬间,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兰妈谈育儿一起学习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