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声健康”多动症是“毛病”?还是病?

壮壮,8岁,男孩,自幼喜欢到处攀爬,不怕危险,活动过多。上幼儿园后老师反映,孩子不听指令,经常下座位,经常招惹别的小朋友,抢别人的玩具。家长认为这都不是事,孩子就是淘气点儿,顽皮点儿,大了就好了。

上小学后,老师和家长发现壮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作业脏、乱、潦草,粗心大意,边做边玩,经常拖拉到晚上12点,上学经常忘了要带的东西,学习成绩差,经常骂人、打架。老师经常找家长,爸爸妈妈管教也无效,孩子也特别委屈地说,“我也不想这样!”

“这孩子究竟是咋回事呢?”爸爸妈妈带着疑问,带壮壮来医院就诊,经过医生的评估,确诊了壮壮患有多动症。

孩子不听话,小动作多,很多家长怀疑孩子多动,那多动症是“毛病”?还是病?多动症的主要表现有哪些?孩子多动与多动症有什么区别?带着这些问题,栏目记者连线唐医专家团闫晓燕医生。

从事儿科儿保工作近20年,擅长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尤其擅长儿童健康管理、高危儿管理、儿童心理行为疾病的早期识别及儿童脑瘫、语言发育迟缓、多动症、自闭症的干预指导。

闫晓燕:一提到多动症,很多人认为这根本就不是一种病,其实多动症是最常见的小儿神经发育障碍,是一种慢病。多动症的医学专业术语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指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不分场合的活动过度和情绪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

学龄前期主要表现:不会自己一个人安静玩耍,但跟同龄人又难相处。不会对一件事情专注。跳着走路,喜欢奔跑着去完成事情,容易摔倒和受伤。好动,闲不住,容易打骂别的孩子,抢夺玩具。

学龄期主要表现:上课或写作业总是走神,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分心、发呆;做作业拖拉、完成速度慢、跳字、漏行、字迹潦草、丢三落四等。上课不能安静坐着,总是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小动作多;下课上蹿下跳,打扰同学,常与同学追打,争吵,不能好好相处;经常插嘴、提问未讲完就脱口回答,不能耐心排队,脾气大,容易发火,做事冲动、危险行为容易弄伤别人或者自己受伤等等。

闫晓燕:多动症的病因较为复杂,通常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含遗传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食用人工色素或防腐剂可能与儿童多动症的风险增加有一定关系。

栏目记者:孩子多动、调皮、精力旺盛在正常孩子中也有啊,那和多动症儿童的区别是什么呢?

闫晓燕:多动、调皮不等于多动症,身体健康的儿童精力充沛,喜欢上蹿下跳、东拱西拱、爬树逮虫也是孩子的天性。正常儿童会在适当的场合表现多动,比如在家多动,但在学校幼儿园正常,行为也是有目的性的,不会影响其他人,学习成绩也会随年龄增长进步。不能把孩子正常发育过程中的调皮、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特点,等同于孩子就有了多动症。是不是多动症,还是要找专业医生、经过专业方法来评估。

闫晓燕:多动症患儿的注意缺陷是指“主动注意”缺陷,而看电视、玩电子游戏则为“被动注意”,是屏幕游戏在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不能说明孩子的注意力很集中。

闫晓燕:不是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多动是孩子自己控制不了的,千万不要认为是孩子的品格不好,也不要认为孩子是故意的,徒增孩子的心理压力。有些家长会通过打骂、惩罚,来矫正孩子学习时的注意力。这不仅没有效果,还会使孩子对学习的体验更差,更排斥学习,另外也会觉得自卑,怀疑自己,伤害孩子的自信心。

栏目记者:有家长觉得孩子多动,长大了就好了,没必要操心,对吗?

闫晓燕:不对的,虽然多动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会减轻,但仍有10-60%的儿童青少年多动症症状,会延续到成年。而且注意力不集中、冲动的趋向和各种行为问题仍会继续。如果不及时识别多动症,尽早干预,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些潜在的影响,比如学业失败、职业困难、自尊受损等,可能会影响一辈子。

闫晓燕:儿童多动症最佳的治疗时间是在6周岁以前,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闫晓燕:目前还没有治愈多动症的方法,但是不能治愈并不代表就不用治了。早期的发现和科学治疗,是有希望控制和改善疾病的核心症状的,同时,通过治疗还能让多动症患儿提升学习、社交、行为等多方面的技能。

闫晓燕:目前多动症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行为干预治疗,至于该如何选,家长们要认真听取医生的意见。

闫晓燕:在多动症患儿的治疗中,“父母治疗”是很重要的一环,家长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要做学习型父母,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榜样。

2.正确认识多动症,接纳孩子的不完美,父母是孩子的依靠,和孩子一起成长。

3.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学习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技巧,多用鼓励的方式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4.正确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不要期望太高,根据孩子的能力给孩子制定相应的计划,下达有效指令,具体到做什么、何时做、做多少、怎么样做……一次不要下太多指令,孩子完成任务时要及时反馈,给予针对性表扬。犯错时,保持平静,避免冲突,正面管教,温柔而坚定,利用消退法、延迟法、隔离法等方法进行处理。

6.多和医生沟通,采取适合孩子最好的治疗方法,当需要药物治疗时,不要盲目强化药物的副作用,利大于弊。

对待孩子的问题,我们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但也不要讳疾忌医,别盲目焦虑,医学在进步,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才是硬道理。

健康让我遇见你

健康的问题让唐医专家团来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