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竹伸介:如果能找到更好的方法帮到那时的我就好了

本文首发于“新京报小童书”。新京报小童书(XJBKIDS)是书评周刊的童书分舵,已联合众多出版品牌,为读者精选童书,解答教育困惑。

吉竹伸介引进到中国的绘本已经超过十本,近期还有新书要上市。从2017年的《有理由》(已更新版本为《我真的有理由》)到今年的《那么,那么》《跌跌撞撞的爸爸》等,吉竹伸介在中国的知名度越来越广,并拥有了一批不分年龄段的忠实粉丝。

在发出吉竹伸介的采访提纲之前,我们也请读者们说了说他们的读书体会。

一位图书编辑说,“《有呀有呀书店》脑洞好大,真希望我能做出那样的书来”。

妈妈们说,“我收藏了吉竹伸介所有的书,经常感觉它们是对妈妈的疗愈,我女儿最爱《揉一揉啊,捏一捏》这本,每次都是边读边演,笑得人仰马翻”。

“我的孩子很喜欢吉竹伸介,读他的绘本每次我们俩都能一起笑出声来,还能做很好的亲子互动,他最近出的《那么,那么》,都把我看哭了”。

“我家女儿最喜欢《好无聊啊好无聊》,每一句话都是她的心声”。

妈妈们还发现了图画中的小细节,她们说《尿裤子男孩》里小男孩的好朋友是《我的橡皮筋不给你》里女孩子的哥哥。还有《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里的苹果就是《后来呢后来怎么了》里爷爷变成的那个苹果。她们开玩笑地说,“吉竹伸介把绘本做成了连续剧”。

细心的读者也发现了,今年出版的《那么,那么》《跌跌撞撞的爸爸》是以父母为主角的绘本,可以说是对父母育儿不易的安抚。吉竹伸介的绘本主题在悄悄地发生转移。

他画了这么多好看的绘本,灵感会枯竭吗?他和他的孩子日常相处得怎么样,他会是一个好爸爸吗?……于是,在我们的“狂轰滥炸”下,吉竹伸介把他的答案汇总为如下11个方面,有关于绘本创作的,也有关于亲子育儿的。

原来他的创作灵感就来自养育孩子后逐渐明白的那些事,他也在通过绘本告诉曾经的自己,其实你还可以这样做……

我对孩子们的喜新厌旧程度感到惊讶

创作《那么,那么》的契机是我对孩子们的喜新厌旧程度感到惊讶。在我最小的孩子还小的时候,有一回他吵着闹着要我给他买本书,最终我只好给他买了。结果看不到30分钟,他就把书扔一边去了。我虽然觉得很惊讶,但也料到了这种情况。是啊,不管他之前是怎么闹腾着想要,但转眼间就厌烦了。

当你开始养育孩子后,你就会逐渐明白一些事情。比如他们对某件事情的厌倦程度有多快,他们如何变得越来越有能力做各种事情,以及即使有一段非常艰难的育儿时光,但其实两三年后你就会忘记那时候的不愉快。

八年前,当我刚开始画绘本的时候,我的两个孩子都还很小,但现在我的大儿子已经上初中三年级了,开始进入了青春期,所以作为家长,我对“孩子是会长大的”这个主题非常熟悉。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

要给读者一种“回家之前都是远足”的感觉

《那么,那么》在我创作的绘本中属于文字量极少的一本。我也曾想过文字和图画这种最小组合到底能表达出多少深度呢?到目前为止我感觉还是挺顺利的。

我在创作绘本的时候,通常都是先定一个题目,这次也不例外。在某种意味上,似乎只有把题目定下来后,整个创作计划才能开始启动。所以很多时候,我虽然只确定了题目,对内容却毫无头绪,但我却意外地对自己确定的题目很喜欢。或者除题目外,有时也只想好了封面图或故事结尾。

说到故事结局,我一直认为不能光以一个好结尾来结束故事。

无论多么生气或感动,人总是会立刻变回原本的状态。我认为这种不能持久的感觉才是生活的真谛。我的每部绘本,都是把读者从现在所在的地方带入到一个想象的世界,最后再回到日常生活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给读者一种“回家之前都是远足”的感觉。因此,如果这本书适当地连接了现实和想象世界,我觉得我可以安心地读完它。

我真正感兴趣的是,

从住房的面积数字上来看,我家的房子非常“平均”。我不知道这个词是否正确,但它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家。从这么一个普通的家庭能看到什么呢?能将这个作为《那么,那么》这本书的主题我觉得非常难得。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生活条件,而我家所处的环境和其他人有很多共同之处。

对我来说,我真正感兴趣的是,从平凡的地方能看到什么,大多数人到底是怎么想的。世界上的那些规章制度通常是按照大多数人的意愿来运作的。在这样的世界中,有一些微小的声音可能会被抹去,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将此作为一个问题来思考。毕竟,人类作为群体生物,我们在很多方面都要顺应大多数人的动向。这些大多数人有什么样的欲望和弱点,以及他们如何假装自己没有这些欲望和弱点,我对此非常感兴趣。我自认为过的是普通人的生活,但我仍然对我眼中的世界和其他人眼中的世界感到好奇。

我的兴趣也会发生些许变化

有些艺术家会一直持续创作自己的第一本书,但我想将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事情都放入到我的创作中。比如说等孩子长大后开始独立生活了,这时候的父母会在想些什么呢?当我越来越老,不能再做以前的事情时,我将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呢?又或者随着孩子的不断长大,我也正在以同样的速度变老,我的未来越来越短,那时的我又会怎样看待这样的事情呢?

当我思考该以何种形式去表现这种情感波动时,我想我的创作灵感就不会消失。在这之后,比如说,如果发生了一个重大事件,对此我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这时候不管我是否喜欢,我认为重要的是如何感受已经发生的事情。对感受到的事情所产生的想法,是需要一个月、十年,还是二十年,才能达成共识,这就需要等到时机成熟才知道。

《脱不下来啦》是一部讲述“衣服脱不下来”的绘本,曾获得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特别奖,在海外也受到了大家的好评。曾经有一位评委这样评价道:“孩子们的头很大,所以他们脱衣服的时候会被卡住。世界各地的儿童都会被卡住。不仅在日本,任何一个国家的孩子都会被卡住。但他是第一个试图将其做成绘本的人。”

我听完后觉得非常开心。有很多故事都发生在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甚至忽视了的地方。如果我们能让这些事情变得有趣,我们就能让任何事情在理论上都变得有趣。因此,如果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书的主角是一个不努力、不反思、不断犯同样错误的普通孩子,这就证明了不努力、不反思、不断犯同样错误的普通孩子也能成为主角。即使主角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也不像其他人那样努力,但发生的故事也可以如此好玩有趣,我觉得我已经说过这样的故事了。

《那么 那么》并不是一本特别的书,我描写了时间的流逝和稍稍发生在未来的事情。主人公就是一位养育孩子的普通母亲。这里面没有什么不寻常。但是我很高兴能够创作出一本没有什么新内容的书。尽管这本书没有说任何事情,但也可以说这就是一种表现。事实上,“这里什么都没有”也可以是一种表达,也可以是一个主题,这是我十年前不知道的。知道说这些话是可以的,我想这是对从事这份工作的最好回报。

我虽然对孩子的喜新厌旧感到吃惊,但成年人也很健忘。当孩子刚出生时,我们觉得“只要孩子平安出生就可以了”,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对孩子的要求也逐渐增加了。父母和孩子都喜欢把自己的问题束之高阁,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无聊状态下过日子。对于这样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我们不该只是哀叹,而是应该采取另一种方式来看待和谈论生命中这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结果,我们会发现仅凭自己的努力就能做到的事情其实微乎其微,这一点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更是深有感悟。比如,当你意识到养育孩子是一件非常忙碌的事情,甚至“很难像孩子出生前那样为自己腾出自由时间,真是太痛苦了”,并认为自己的这种状态是一种“痛苦的日常”,然而这种想法对现实没有任何帮助。所以,如果你能意识到即便和以前的状况完全不一样了,但现在的生活或许也有什么相应的乐趣,我认为我们可以从最普通的事情中得到快乐。因为我自己本身就是会为了一点小事而感到惊奇,所以我认为心情的转变是很重要的,因为一点不同的想法,会产生更加悠闲的心态。

《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内文图。

每次在接受采访时,我都会听到类似“吉竹先生一定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吧”这样的话。我因为从事绘本创作的工作比较忙,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并不是一名合格的父亲。今天早上我对孩子也只说了句“快点”。

正是因为我做不到这些事情,我才能有了这样一些想法,比如正确地倾听别人的意见,放松心态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事物。因为我在这些方面不如别人,不擅长做到这些事情,所以我才能够提出了这么一个理想的模式。我认为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不断意识到你无法做到的事情,并冷静地思考你能做什么。

作为一个家长,我知道当父母和孩子的实际互动时,是没有时间从头开始考虑这些事情的。这就是为什么,作为一位绘本作家,我希望能够为自己和像我一样的父母提供更多的选择项。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总是容易对孩子发脾气。所以,不生气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实现。即便如此,我还是想通过绘本让人们知道,其实也有不生气这个选项,尽管在现实中我们确实会生气。例如,当孩子尿尿时,难免会漏出来,母亲会感到不高兴或很无奈,这是家庭中常见的场景。所以,当孩子尿尿漏出来的时候,如果你能在十次中减少一次生气的次数,这就是一个相当大的进步。如果你能减少这一次,我想经过五年或十年的共同生活,双方关系的最后落脚点会在一个非常不同的地方。

我家的情况也是一样的。当大儿子还小的时候,那个阶段真的非常辛苦,那时候甚至连读育儿书的空闲都没有。

我从自己的经验中知道,育儿书其实根本无法送达到最需要的人手里。等到有空闲去读它们时,已经太晚了。俗话说“好了伤疤忘了痛”,但对于正在经历“伤痛”的人来说,到底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这是非常难的一件事。特别是当你无法不提供直接的帮助,而是通过绘本提供后勤支援时,能做的其实非常有限。即便如此,如果在某一时刻能提醒到别人还有另一种选择的存在,我认为这总比没有好。

如果能找到更好的方法帮到那时的我就好了

但其实,我们很容易忘记孩子刚出生时的那段慌乱和忙碌的日子。最近,当我看到小孩子时,总觉得他们非常可爱。但是对于他们的父母来说,这可能是他们人生中最令人沮丧的时刻吧。

我很清楚,在外人看来孩子们最可爱的那个阶段,其实是父母最没有时间享受孩子可爱的时候。但我现在知道了,尽管那是一段非常忙碌和沮丧的时期,却还是有人会面带微笑地看着我们。

同样都是哭闹,如果是别人的孩子,却可以轻易容忍。这样一种态度差别,可能要等到十年后才能明白过来。如果我们能以某种方式,告诉那些因育儿而倍感压力的父母“有一些人在温暖地看着他们”“要是自己的孩子就会很生气”,哪怕只是创造出一个模糊的形象,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如果能找到一个更好的处理方法,可以帮到那时的我就好了,比如看待事物的眼光,或是转换心情的方法。

绘本中描绘的只是一个具体的例子,所以我希望这可以成为一个提示,让读者自己去思考。我想大家都明白,这不是买一本育儿书就能消除痛苦这么简单的事,没有可以适用于所有家庭的通用解决方案。

因此,我们家的情况,我的这种情况,我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做点什么,才可以让事情变得更简单一些,才能改善对整个家庭的照顾呢?如果能找到时间来思考这些问题就好了,但是也应该考虑到这种情况“虽说如此,但其实挺难做到的”,而大多数情况下能说的也只是“要是能做到就好了”。

我才明白当时父母为我做了什么

当我照顾婴儿的时候,我觉得我每天都在拯救生命。当他们开始走路时,我们每天不都是在担心着孩子:“这是要找死吗?”其实那时候我每天也都在被拯救,而直到三四十年后我才终于明白当时他们为我做了什么。但我的孩子仍然需要再过三十年或更长时间才能知道这一点。我们很难相互理解,达到完全一致。

家长们会逐渐明白,事情就是这样。但现在告诉孩子要理解这一点是很不讲理的,所以我的主题之一是以某种方式给他们一个暗示。当你养育一个孩子时,你开始意识到这需要付出辛勤的努力,花费大量的金钱。即使你没有孩子也没有伴侣,只要你还活着,你就已经被某个人抚养长大。我希望对于不同经历的人来说,都可以有这样一些共同点。